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楊德昌電影中的後設「新」台北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本文閱讀楊德昌的作品,特別是《恐怖份子》(1986)、《麻將》(1996)、以及《一一》(2000),分析「新」與「舊」在其電影創作中的呈現以及文化意義。論文首先跳出當代台灣電影論述中西化與懷舊流派對立的思考侷限,企圖找到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楊德昌電影求「新」的企圖,說明楊德昌式的「捨舊求新」並不意味以彼易此、以外來易本土等本質性的文化替代,而是鼓勵一種拒絕複製既成文化產品、拒絕重複先前慾望、創作軌跡,以呈現個人在不同時空情境下創造「差異」(differences)能力的文化態度。其次,筆者援引爾本(Greg Urban)所提出的「『新』後設文化」(the metaculture of newness)概念,說明楊德昌如何透過過膜的、韓旋台北駁雜面相的閱聽影音呈現,介入台北「新」文化的後設建構。論文試著將楊德昌的電影文本讀為再現、評述台北都會經驗的「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在思考楊德昌的電影如何介入台北文化的後設層面,斡旋都會中的「新」、「舊」慾望時,筆者觀察了(1)楊德昌電影中的角色如何掙扎於重複「舊」與追求「新」的現實困境,進而突顯追求「新」的困難度與重要性;(2)楊德昌本身如何透過虛構故事與鏡頭的設計、剪接連繫起城市中或許看似不相干的人、事、時、空,積極策動台北「新」情境、「新」慾望產生的可能。
貢獻的翻譯標題"Who Knows What S/he Wants?": Taipei in Edward Yang's Meta-Discourse of Newness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39-61
頁數23
期刊中外文學
33
發行號3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4

Keywords

  • 楊德昌
  • 台北
  • 台灣電影
  • 城市書寫
  • 後設文化
  • 後設論述
  • 新(與舊)
  • 虛構
  • 文化流動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