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ing the Origin of Chilades pandava (Lepidoptera, Lycaenidae) Found at Kinmen Island Using Mitochondrial COI and COII Genes

貢獻的翻譯標題: 利用粒線體COI 及COII 序列追溯金門島上蘇鐵綺灰蝶 (Chilades pandava) 的來源

吳 立偉(Li-Wei Wu), David C. Lees, 徐 堉峰(Yu-Feng Hsu)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2007年7月首次在金門島上發現蘇鐵綺灰蝶(Chilades pandava),並觀察到此蝴蝶造成園藝蘇鐵(Cycas revoluta)的觀葉組織嚴重損害,進而影響蘇鐵的觀賞價值。雖然蘇鐵綺灰蝶在同年12月後消失匿跡,但是2008及2009年7月又再次發現,並且持續一段數月後才消失。在2007年之前,雖然金門島上有少量零星園藝種蘇鐵植株,島上的物種調查卻未有蘇鐵綺灰蝶的紀錄。金門島上的蘇鐵綺灰蝶的出現原因可能有二:1)近年來金門大量栽種蘇鐵作為行道樹或美化環境之用,蘇鐵綺灰蝶隨著園藝蘇鐵從台灣引入;2)引入栽種的蘇鐵雖然未發現蘇鐵綺灰蝶,但是卻提供大陸地區的蘇鐵綺灰蝶額外的資源並在金門建立新的族群。因此,為了暸解金門島上蘇鐵綺灰蝶的來源,我們利用粒線體COI及COII的序列分析165個包括金門、大陸沿岸及台灣島上的樣本。結果顯示,大陸所具有的基因型(haplotype)明顯與台灣不同,而且兩地區所具有的基因型在網狀親緣關係中(haplotype network)也各自成群。而金門島上81個樣本共檢測出5個COI基因型及11個COII基因型,大部分的基因型可以在大陸地區發現,但是沒有一個基因型與台灣的相同。這個證據支持金門島上的蘇鐵綺灰蝶族群源自中國大陸。此外,採自金門島上三次不同年份的樣本,其遺傳組成比例皆不相同,顯示此蝶種在金門地區的變動性頗大。而COI的分析結果與COII相似,同為鑑別台灣及大陸地區蘇鐵綺灰蝶的良好分子標記。
貢獻的翻譯標題利用粒線體COI 及COII 序列追溯金門島上蘇鐵綺灰蝶 (Chilades pandava) 的來源
原文英語
頁(從 - 到)61-68
頁數8
期刊Bio Formosa
44
發行號2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9

Keywords

  • 族群大發生
  • 蘇鐵綺灰蝶
  • 蘇鐵屬
  • 族群擴張
  • 粒線體COI

指紋

深入研究「利用粒線體COI 及COII 序列追溯金門島上蘇鐵綺灰蝶 (Chilades pandava) 的來源」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