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Robert Putnam 開啟社會資本有助於公民參與之研究以來,批評者相繼提出應關注其中所潛藏的性別議題,本研究即嘗試以性別觀點,探究台灣社區發展中社會資本的性別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面向:首先,由女性所建構的「內聚型社會資本」,發揮了開啟社區行動的重要基礎,並進一步做為一種再生產性社會資本,促使社區主事者得以建立與縣政府及和其他社區的向外社會網絡,亦即Putnam 所謂的「橋接型社會資本」。然而,此女性內聚型社會資本,在Putnam帶動的社會資本研究中,卻鮮少受到肯認。其次,儘管女性社區志工社會網絡開啟社區發展成果,但社區日常實踐的性別符碼體系,促使社區成員將男性在社區場域中的在場和缺席,都詮釋為一種與女性社區參與相對立的性別隔離,因而形成「詮釋性的社區網絡陰性化」。而此社區網絡的陰性化,也進一步使得女性傾向於將社區的參與網絡,視為有助於個人社交生活與心理健康的私人連繫,而鮮少賦予此行動網絡得以挑戰政府政策與資源結構的公民社會意義。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99-139 |
頁數 | 41 |
期刊 | 台灣社會學 |
發行號 | 30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15 |
Keywords
- 性別化社會資本
- 社區參與
- 內聚型社會資本
- 橋接型社會資本
- gendering social capital
-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 bonding social capital
- bridging social 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