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門位於閩南,鄰近廈門、泉州港,17世紀中葉以前已有僑民南渡東南亞。1842年廈門正式開港、1860年華工出洋合法化,青壯人口在連鎖式移民的機制下,大量赴海外謀生。隨著財富的累積,跨境流動的華僑挾其資本返鄉參與地方事務,包括修建祠廟、創辦學校等,當然也關注僑鄉的地方政治、社會治安、公共衛生等問題。本文旨在討論近代金門僑鄉文化地景之變遷,特別是洋樓建築之出現與發展,以及其社會文化意義。首先,從地方史料及田野調查說明近代金門的海外移民潮,以及僑鄉社會的形成與僑匯網絡的建立。接著以洋樓民居為例,分析其在金門的興起、分布及類型,並探究其立面形式及其系譜來源、裝飾象徵表現等。再來以洋樓學校建築為例,討論如何援引南洋殖民建築式樣作為進步現代性的象徵。最後,從“殖民的現代性”到“混雜的現代性”之理論觀點,進一步檢視華僑商紳階層如何以一種混雜現代性的想像與實踐,推動了特殊近代化歷程,並進而探究洋樓建築對於近代僑鄉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深刻意義。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1-24 |
頁數 | 24 |
期刊 |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
發行號 | 20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12 |
Keywords
- 建築史
- 文化混雜
- 現代性想像
- 華僑
- architectural history
- cultural hybridism
- modern imagination
- the oversea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