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以降,金門這個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之開放的、流動的僑鄉,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戰地及禁區,直到1992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一般認爲,這樣的封閉狀態切斷了僑鄉與僑居地的關係。 然而,從官方史料及口述訪談中發現,軍事治理期間以東南亞為主的海外華僑仍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保持與僑鄉的連繫,甚至「福建反共救國軍」在1950年代初期建立一種特殊的僑匯管道來維持地方經濟,且挹注游擊隊的開銷。此外,這個時期國民政府爭取華僑“四海來歸”是統治合法性的象徵之一,他們接受軍方的邀請組織勞軍團訪問戰地。透過信個唯一的返鄉渠道,海外華僑及其僑社組織得以對軍事治理下的種種壓迫,提出一些異議的聲音,也推動「華僑之家」大廈的興建。本文透過官方檔案、軍方報紙、僑信及口述歷史的分析,探討1949-1970年代之間金門的華僑網絡,並重新理解國家(軍事政權)與地方社會(金門)的關係。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7-46 |
頁數 | 40 |
期刊 | 考古人類學刊 |
發行號 | 71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09 |
Keywords
- 華僑網絡
- 戰地金門
- 戰爭史
- 社會變遷
- Chinese diaspora networks
- battlefield Quemoy
- war history
- social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