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使用者處理語句時運用的各式表徵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Clahsen and Felser (2006)認為母語學習者(含孩童)與外語學習者運用的語句表徵的差別在於,外語學習者僅能運用詞彙、語意為基礎的句法表徵,而母語學習者則能夠運用純粹句法運算的深層表徵。本文引用文獻中語句處理的實徵研究反駁這樣的觀點。首先,成人的母語人士並非總是運用深層表徵,他們常常也會運用夠用就好(good enough)的表徵,因此成人母語人士的語句處理表現與外語學習者的語句處理表現並非如Clahsen and Felser所宣稱的有基本差異。另一方面,孩童的語句表徵因為受限於成熟因素的影響,並非一開始就具備完整的成人般的深層表徵。再者,有研究證據顯示成人母語人士與外語學習者能夠運用共享的表徵進行跨語言的語句處理。由此可知,語言使用者(母語成人、母語孩童、外語學習者)使用的語句表徵並非只有深層與淺層表徵的不同而已。研究者同時也得要考慮這些語言使用者也會運用著足夠好表徵、部分表徵以及共享表徵等各式表徵進行語句處理。文末介紹如何以句法啟動(structural priming)此一實驗派典,探華語為第二語言習得者可能運用的各式語句表徵。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45-75
頁數31
期刊華語文教學研究
12
發行號4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5

Keywords

  • 淺層表徵
  • 深層表徵
  • 夠用就好表徵
  • 不完整表徵
  • 共享表徵
  • deep representation
  • good-enough representation
  • incomplete representation
  • shallow representation
  • shared representation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