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行為觀察來看,大部分鳥類的配對都是一夫一妻制。然而,藉由分子遺傳標記進行親子鑑定卻發現:配偶外的受精(Extra-pair fertilization,簡稱EPF)現象在鳥類中為一普遍存在的現象,意即有些幼鳥是親鳥和配偶以外的異性交配所生。這種「外遇」現象可能會造成估算個體繁殖成功率的偏差。在鴟鴞科鳥類中,目前為止僅有極少數鳥種的遺傳制度被研究過,這些研究結果都顯示大部分貓頭鷹的繁殖不論在行為上或是遺傳上都是一夫一妻制。蘭嶼角鴞(Otus elegans botelensis)是蘭嶼島上特有的鴟鴞科鳥類,過去的野外調查發現繁殖期時雖然行為上牠們和其他貓頭鷹一樣,都是一夫一妻的配對,但是在繁殖初期可發現許多偶外交配(Extra-pair copulation)的行為,此外,繁殖區內的蘭嶼角鴞密度很高,母鳥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以和配偶以外的異性接觸。為確定蘭與角鴞是否有EPF,本研究以10組微衛星基因座作為遺傳標記,進行蘭嶼角鴞的親子關係鑑定。自1999至2002年間,共採得69個家庭所有成員的DNA樣本,其中包括126隻幼鳥。利用微衛星基因型進行親子鑑定的結果顯示:如同其他鴟鴞科鳥類,大部分蘭嶼角鴞在遺傳上仍是一夫一妻制。在第一個案例的4隻幼鳥中,只有2隻是由餵養牠們的成鳥所生;二隻庶出的幼鳥則是產自在該巢旁邊繁殖的另一對成鳥。在第二個親子關係不合的案例中,該巢唯一的1隻幼鳥是母鳥和非配偶的雄鳥所產生。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24-30 |
頁數 | 7 |
期刊 | 台灣猛禽研究 |
發行號 | 5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05 |
Keywords
- 蘭嶼角鴞
- 微衛星
- 遺傳配對制度
- Otus elegans botelensis
- microsatellite
- genetic mat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