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般而言,布袋戲並沒如西洋戲劇概念底下的「劇本」,那麼布袋戲是如何進行創作,是饒富趣味的議題。如果說布袋戲的表演有其活戲的傳統,從即興表演的角度來看,臺灣布袋戲的創作顯然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章法。本文從即興表演的概念出發,並藉着筆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作為對話基礎,企圖釐清這些臺灣民間戲劇創作力的來源,甚至重新建立另一種不同的審美觀點,或賦予它們一種價值。即興表演各有其發展背景的差異,而十六世紀義大利的藝術喜劇(commedia delľarte)可說是一種典範。這種即興劇場,包括可視情況需要添增枝節的故事綱要、以演員為核心的表演、演員永遠扮演同一個角色、整齣表演由少數幾種類型角色組合而成。本文嘗試透過演員、故事綱要、角色等即興表演的成分,作為討論的重點,並以臺灣布袋戲的材料進行分析整理,以瞭解這種以某一演員(即主演)為主的即興表演有何特質。首先要重新檢討臺灣布袋戲的提綱,進而瞭解故事綱要的空白在表演藝術的意義,並藉着角色符號學來釐清布袋戲即興創作的特質,最後針對布袋戲主演,瞭解布袋戲主演的戲劇涵養及其人格特質對活戲表演的影響。本文受到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等理論啟發,試圖提出角色符號學等概念,希望可以幫助我們更看清楚臺灣布袋戲即興表演的奧秘。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5-48 |
頁數 | 44 |
期刊 | 民俗曲藝 |
發行號 | 181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13 |
Keywords
- 即興表演
- 口頭
- 提綱
- 角色
- 布袋戲
- improvised performance
- oral tradition
- character
- scenario
- puppet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