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臨床上不同介入策略的使用,可以改善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動作技巧和日常生活功能。本研究回顧近年來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出多種介入策略與原則,以提供專業人員採用及參考。介入策略可歸納為兩種方式:(1)「由下而上」(bottom-up):在「國際功能分類模式」中,主要是改變「身體機能」,包括:感覺統合治療(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過程導向方式(process-oriented treatment)、知覺動作訓練(perceptual motor training);(2)「由上往下」(top-down):在「國際功能分類模式」中,強調「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上的表現,包括:工作導向方式(task-specific intervention)、認知策略介入(cognitive approaches)、認知導向日常職能表現(cognitive orientation to daily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CO-OP)。有些學者建議教師使用「教學指導方針」於發展協調障礙兒童身上,包括:重複的練習、正向回饋,及可達成的目標設定。加拿大兒童障礙研究中心編製的建議手冊,提供有關策略調整方式、環境改造及科技輔具運用的建議,以改善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參與家裡和學校課堂運動及休閒活動能力。國內對於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介入研究,則包括工作導向訓練計畫、感覺統合治療、個別動作特性所設計的團體動作訓練計畫,以及團體遊戲運動創意教學,皆有其實質效果。各種介入策略皆可以滿足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需要,介入策略的種類廣泛有趣,介入的成效也因而相形益彰。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72-81 |
頁數 | 10 |
期刊 | 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
卷 | 3 |
發行號 | 2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07 |
Keywords
- 發展協調障礙兒童
- 由下而上
- 由上往下
- 介入策略
-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 Bottom-up
- Top-down
- Interven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