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臺灣歌謠的收集整理,最早是從平澤丁東、片岡巖等日本學者開始的,而李獻璋將採集整理臺灣民眾所唱的歌集結付梓成書則已是1936年。對於日治時代的歌謠文獻,以往大多僅止於史料耙梳,而缺乏對歌謠文本的深入解讀,並挖掘其背後的庶民觀點及其文化意涵。本文將以李獻璋的歌謠採集為研究對象,從互文本性的研究觀點來思考這些歌謠,期許透過文本分析與地理歷史文獻的百科全書式的解讀,可以重新解析這些歌謠所再現的南臺灣景觀。此外,當年李獻璋採集歌謠的時間點,正值日本統治者急於脫亞入歐,而努力將臺灣建設為現代化都會之際,來自南臺灣民間詩人的歌謠,是否展現哪些現代性與相應的時間感?本文分三個部分,首先透過日治時代採集臺灣歌謠的比較,從詞彙分析與量的分析來瞭解李獻璋的特殊性。其次,透過互文性的詮釋策略,從文本分析與地理歷史文獻的百科全書式的解讀,來深入解析李獻璋採集的歌謠所再現的南臺灣景觀。第三,將討論焦點放在採集時間的1930年代,思考這些來自南臺灣民間詩人的歌謠,是否展現哪些現代性與時間感。藉著這些歌謠文獻的耙梳與重新解讀,希望能對很容易被誤以為是「文化沙漠」的高雄文學史有所貢獻。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6-34 |
頁數 | 29 |
期刊 | 高雄文獻 |
卷 | 3 |
發行號 | 1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13 |
Keywords
- 臺灣文學
- 文學地景
- 文化地理學
- 高雄
- 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