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臺灣新竹城隍廟的中元祭儀反映的社會動員與地方認同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本文討論以中元祭儀為主要年度行事的新竹城隍廟,自19世紀中葉起成為地方重要政治象徵及活動場域的歷史。由新竹城隍廟祭儀之歷史來看,不難發現自建廟百餘年後的1850年代起,民眾參與增加及地方士紳藉以號召的痕跡。這一變化的社會脈絡,是在地方不安和戴潮春事件等影響下,地方重要士紳家族在地方武裝化的氛圍下用以動員的一種表現。但光是地方大事或經濟發展,並不足以解釋為何是城隍廟,而非其它受歡迎廟宇。地方社會至19世紀中期的發展,及重要士紳間建構影響力的方式,讓他們以新竹城隍在地方行政體系代表的正統性為訴求,也就是運用新竹本地社會發展脈絡,產生地方獨有的認同,並隨着此地政治與經濟地位在19世紀末日益邊緣化而愈發顯著。城隍廟中元祭儀發展的歷史,是清代國家符碼化影響地方社會長期以來形塑地方認同的一個例證。
貢獻的翻譯標題Social Mobi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ocal Identity: The Sacrifice Rituals of the Temple of City God in Hsinchu of Taiw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97-126
頁數30
期刊歷史人類學學刊
19
發行號1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21

Keywords

  • 新竹城隍廟
  • 中元祭儀
  • 官廟
  • 香火廟
  • 社會動員
  • 地方認同

指紋

深入研究「清末臺灣新竹城隍廟的中元祭儀反映的社會動員與地方認同」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