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亞美研究在台灣的發展為例,思考台灣外文學門(暫稱「我們」)媒介西方文化思潮(暫稱「歐美」)的策略。論文從台灣學生與學者對亞美的認同(或誤認)談起,主張「亞美」雖然在名號上讓「亞」、「美」連體,移民與混血的過程在物質與身體歷史上讓「亞」、「美」難分彼此,亞美故事其實不斷延展與複雜化「亞」、「美」的距離和想像,亞美論述的發展,也從強調美-亞連繫,轉而鋪陳「亞」與「美」之內與之間的離心張力與「反同」(anti-sameness)潛力。為了釐清「距離」與「反同」在論述建構上的意義,筆者挪用了精神分析「同」中延「異」的立論方法,特別是「傳會」(transference)在談話治療裡讓自我與他者互相傾聽創傷,開展彼此感知時空的概念,探索亞美研究在「美」、「亞」之間建構的「弱勢傳會」路徑:除了具體的亞美移民、遷徙、與離散經驗形構了「亞」、「美」個人情感聯結,亞美研究作為一個論述場域,還介入了「我們」與「歐美」競合及協商的過程,從美國研究的一支,逐漸延展與分化為亞際與跨太平洋認知網絡開展的介面。論文最後提出「創傷歐美」的想像,企圖將「歐美」從台灣外文學門的強勢他者,轉化為一個類似亞美的動態複元場域,思考「我們」與「歐美」在彼此的弱勢經驗中,建立傳會聯結的可能。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59-92 |
頁數 | 34 |
期刊 | 中外文學 |
卷 | 43 |
發行號 | 1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14 |
Keywords
- 台灣外文學門
- 亞美
- 歐美
- 距離
- 傳會
- 弱勢聯結
- foreign literary studies in Taiwan
- Asian America
- Euro-America
- distance
- transference
- minor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