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選取1985年及1986年台灣梅雨期間,發生於台灣鄰近地區伴隨豪雨的3個中尺度低壓個案,利用每3小時地面與GMS衛星紅外線數據化資料以及每12小時探空觀測資料,進行個案診斷分析。除分析雲頂溫度與地面中尺度氣壓場、氣流場外,亦分析大氣環境的相當位溫與飽和相當位溫剖線。此外,並計算對流可用位能、對流理查遜數與可降水量。結果顯示,當台灣地區處於鋒後北來氣流控制下,中尺度低壓可因中央山脈的屏障作用而生成於西南部,而由海風與海上北來氣流交互作用提供氣旋式渦度,使中尺度低壓具有氣旋式環流,而成為中尺度氣旋。因海陸摩擦差異造成的氣旋式風切渦度,則有助於鋒上原有中尺度低壓移入台灣西北部時強度的維持。豪雨發生於中尺度低壓環流南側之個案與發生於低壓環流以內者,均顯示對流的增強與發展均與中尺度低壓有密切關係,中尺度低壓環流內近地層摩擦輻合,低壓南側西南氣流增強及其與局部環流(下坡風及陸風)產生的局部輻合,均有利於對流的增強與發展。最後,豪雨發生前後的環境場分析顯示,大氣原具有的大量不穩度可透過豪雨期間活躍的對流迅速釋放,唯不穩度的恢復在台灣西南部亦相當迅速。發生在西南部豪雨的環境,具有較大的對流可用位能、對流理查遜數與可降水量者,其對流活躍度、對流高度及降雨量亦大。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319-339 |
頁數 | 21 |
期刊 | 大氣科學 |
卷 | 20 |
發行號 | 4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1992 |
Keywords
- 中尺度低壓
- 豪雨
- 對流可用位能
- 對流理查遜數
- 相當位溫
- 飽和相當位溫
- mesolow
- heavy rainfall
-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 convective Richardson number (Ri(subscript c))
-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 saturation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