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及其作品在臺灣考辨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本文關注林紓其人其作與臺灣的關係,著墨重點有三方面:首先從林紓典籍中重構四次來臺始末(1867、1869、1878、1885年),其次討論林紓作品中觸及臺灣的作品,最後是討論林紓作品(詩、小說、譯作)在臺灣的轉載及改寫。其中可見臺灣番女、妓女、匪女等較特殊女性形象的描繪,及作品流露的畏天循道、講禮防和節孝的觀念。而林譯小說對臺灣文壇影響,主要是《吟邊燕語》此譯著,二十世紀初期的臺灣已經透過林紓此譯作認識了莎士比亞,《臺灣日日新報》的〈丹麥太子〉、〈稜鏡〉、〈玉蟾〉三篇即是對其改易、摹仿學習創作的小說。由於這些作品皆非林紓本人的投稿,刊登時亦未署名作者,甚或改易篇名,更動小說人物姓名,以致林紓及其作品與臺灣的關係未被留意,相關的討論亦未能展開,遠遠不及未曾來臺的魯迅、郭沫若或匆促往返臺地的郁達夫、江亢虎等人的討論。本文透過「林紓與臺灣」之耙梳,可以掌握林紓雖繼蒲松齡之餘緒,但也有自己獨特的成就,尤其技擊小說的書寫對臺灣文學的生成與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而從所刊林紓作品觀之,臺灣漢學界頗能真切掌握林紓作品的特色及意義,並相當及時予以轉刊摹寫,這種種現象說明了臺灣文人對中國文學文壇之熟悉,但隨著1924年林紓過世及新舊文學論戰起,其小說作品之轉介幾乎斷絕,難以回到1910年代前後時期的盛況,只有詩作在1930年代依舊被轉載。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251-280
頁數30
期刊中正漢學研究
發行號19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2

Keywords

  • 改寫
  • 文學翻譯
  • 臺灣文學
  • 文言小說
  • 林紓
  • rewriting
  • tranlation of literature
  • Taiwanese literature
  • ancient Chinese novels
  • Shu Lin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