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東西譯解同-德儒衛禮賢《易經》翻譯綜論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西方《易》學與漢學(Sinology)發展密不可分。自16世紀開始,在耶穌會(SocietasIesu, Society of Jesus)傳教士穿針引線之下,漢學家對《易經》的翻譯與研究興趣,因此持續不絕。其中,德國衛禮賢(Richard Wilhelm, 1873-1930)翻譯先秦儒、道主要經典,發現《易經》的特殊地位與哲學作用,從而進行深入研究,並請教當時中國知名學者勞乃宣(1844-1927)與胡適(1891-1962)等人,完成第一部德文《易經》的翻譯,此部譯本被稱為「西方《易》學史上的《新約全書》」。衛理賢譯筆「簡明」(concise)、「自由」(free)、「想像」(imaginative),是西方公認最準確無誤的譯本,比英國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的英譯本更能把握《易經》的原義。此外,衛禮賢十分重視《周易.繫辭傳》人生哲學,認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觀念是人類文明中極高的理念;並利用《易經》八卦及六十四卦的道理,探討宇宙的本源與人群社會中的種種問題,成為《易》學「實用派」創始人,與理雅各「文本派」分庭抗禮。其子衛德明(Hellmut Wilhelm, 1905-1990)與貝恩斯(Cary F. Baynes)合譯出刊衛禮賢《易經》英文版,貝恩斯又把衛德明《變化:易經八講》(Changes, Eight Lectures on the I Ching)翻譯英文在美國出版,這兩本英文譯著直接推動美國《易》學研究快速起飛,也使衛禮賢所代表的「實用派」《易》學得到更多的發展。
貢獻的翻譯標題The Similarit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Yi-Jing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Synthetic Discussion of Richard Wilhelm's Yi-Jing Translation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29-65
頁數37
期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發行號16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4

Keywords

  • 漢學
  • 《易》學
  • 理雅各
  • 衛禮賢
  • 衛德明
  • 貝恩斯

指紋

深入研究「《易》學東西譯解同-德儒衛禮賢《易經》翻譯綜論」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