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民國85年12月底召開「國家發展會議」之「經濟發展」的議題中,對於台灣地區公營事業民營化相關事項達成具體共識,預定5年內完成民營化,並因而釋放出約1.3兆元的公股。如此大量且直接的在資本市場釋出,國內資本市場之胃納是否足以全數吸收,而不會產生「排擠效果」?本文嘗試以Branson的資產組合平衡模型估計台灣資本市場的規模,估計出未來5年資本市場每年的胃納約有1.4兆元~1. 8兆元的規模,每年釋出之公股約佔市場總胃納的0.56-28.4%。然而,由於公股的釋出集中在前三年(民國87-89年),使得這三年的資本市場產生15.5~31.1%之超額供給。另外,當公股完全按照經建會所規劃的時程表釋出時,在民國87-89年三年亦將排擠約16-30%的民股發行。因此吾人建議若能將釋股時間拉長、不必侷限於5年,或改以全民釋放並輔以海外釋股,公股的釋出應較能成功。
原文 | 繁體中文 |
---|---|
頁(從 - 到) | 51-61 |
頁數 | 11 |
期刊 |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
卷 | 4 |
發行號 | 1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1999 |
Keywords
- 民營化釋股規劃
- 資本市場胃納
- 排擠效果
- privatization stock floatation
- crowding out
- scale of stock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