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至清儒詮釋「洗心退藏於密」異同析論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本文以訓詁哲學的詮釋進路,從宋元明清四代儒者針對《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二句,探討析論並比較對照箇中義理的異同,尤其著重在「洗心」的「洗」字,西漢文帝時期《帛書易傳.繫辭》作「佚」,唐初陸德明(名元朗,約550-630)《經典釋文》引漢魏以來異文作「先」,而清儒阮元(伯元,芸臺,1764-1849)《周易注疏校勘記》卷七考曰:「『洗』,石經、岳本、閩、監、毛本同。《釋文》:『洗』,京、荀、虞、董、張、蜀才作『先』,石經同。」東晉韓康伯(名伯,生卒年不詳)注「洗心」曰「洗滌萬物之心」,唐孔穎達(沖遠,仲達,574-648)承之云「洗蕩萬物之心」,歷來詮解多從此說。而「佚心」蘊涵回歸、解放的本體境界義,偏於道家的「無為」、「自然」;「洗心」具滌淨、修養的工夫作用義,偏於儒家的「有為」、「常心」;「先心」則寓本體存有之理,「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先後雖有別,實則同歸一致,本文因以證詮《周易》方知(智)、圓神的通幾妙詣。
貢獻的翻譯標題An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Washing the Mind and Hiding in Secrecy" by Scholars from Song to Qing Dynasties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135-170
頁數36
期刊國文學報
發行號63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8

Keywords

  • 洗心
  • 先心
  • 佚心
  • 方以知
  • 圓而神
  • 退藏於密

指紋

深入研究「宋至清儒詮釋「洗心退藏於密」異同析論」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