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赫若戰後四篇中文小說所透露的文學借鑑關係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二戰結束的翌年(1946),做為日文作家的呂赫若開始以中文發表了四篇小說,語文轉換之快,令人驚異。本文謹以這四篇中文小說,討論其所受到的衝擊,研究結果顯示呂赫若以中國作家郁達夫、茅盾、巴金、葉聖陶為師,在創作過程中借鑑其文句,但師其辭並不師其意,呂赫若此四篇小說緊扣臺灣在日治末期、戰後初期所遭遇的改姓名、說國語、經濟動盪、政治黑暗種種題材的揭露與批判,其思想主題內容與上述諸家作品並不相同。透過其中文的遣詞用字,進一步反思過往研究對其首篇中文不成熟之評述得當否?並檢討這四篇中文小說文句沿襲的現象,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去詮釋?藉由此四篇中文小說,可觀察中國新文學作家與臺灣呂赫若的關係,同時也可看到有哪些中國作家作品在臺灣流動、傳播,進而梳理和揭示此一現象以及意義所在,尤其是對於戰後初期臺灣文先與文學的建構提供一定的線索。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305-332
頁數28
期刊東吳中文學報
發行號33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7

Keywords

  • 呂赫若
  • 戰後初期
  • 郁達夫
  • 茅盾
  • 巴金
  • 葉聖陶
  • Lu He-Ruo
  • the beginning of post-war period in Taiwan after Japanese rule
  • Yu Da-Fu
  • Mao Dun
  • Ba Jin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