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本文「反身性的社區營造」旨在回應《都市與計劃》2008年刊登之「社區營造的反思」文章。本文引用Giddens所聲稱現代社會具有高度反身性,透過臺灣在民主化下政治轉型中社區營造提供的經驗與實踐場域,展開「反身性(reflexive)的社區營造」與「社區營造的反思(reflections)」對話。社造為臺灣在1994年起由國家發動,卻是學者與菁英實踐臺灣新社會運動的發軔,並且方興未艾。2002年以後,社區營造員接力文化轉譯的社造任務,創造社造多元性與多樣性。制度的反身性令網絡化社區在面對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在地動員的可能。本文扣接另類經濟地理之地方貨幣系統,在臺灣浮現與新近社造耦合的進程,用來強調社區營造運動進一步的可能性。最後,本文強調社造必須超越國族國家認同的分析角度,從更寬廣之地理性想像的實踐經驗來檢驗社區營造。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1-29
頁數29
期刊都市與計劃
38
發行號1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1

Keywords

  • 社區營造
  • 反身性
  • 另類經濟地理
  • 社區貨幣
  • 時間銀行
  • Community empowerment
  • Reflexivity
  • Alternative economic geography
  • Community currencies
  • Time bank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