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性離心運動對神經適應與重複訓練效應之影響

曾 暐晉, 陳 冠傑(Guan-Jie Chen), 陳 信良, 游 慧宜(Hui-I Yu), Xiao-Lin Yang, Kazunori Nosaka, 陳 忠慶(Trevor C. Chen)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緒論:進行第1 回合最大離心運動 (maximal eccentric exercise, MAX1) 後會造成明顯的肌肉細微損傷,但是在肌肉損傷完全恢復之後,繼續讓相同肌群進行相同1 回合運動訓練 (MAX2) 引起肌肉損傷的程度會明顯比MAX1 來得小,此現象稱之為重複訓練效應 (repeated bout effect, RBE)。也有研究發現,單側肌群先進行MAX1 並間隔2 週休息後,改換成對側肌群進行MAX2 時亦可產生RBE (稱為:RBE交叉轉移效果),但若在2 回合運動訓練之間休息6 週,即無法產生RBE 交叉轉移效果。所以,目前還不清楚MAX1 與MAX2 之間,間隔休息大於2 週或小於6 週的RBE 交叉轉移效果為何。因此,本研究目的,初步針對單側肘屈肌群 (elbow flexors, EF) 進行MAX1 後,間隔休息23 天再換成對側EF 進行相同一回合離心運動 (MAX2) 時,是否能有效產生RBE 交叉轉移效果,並進一步探討此RBE 交叉轉移效果是否藉由神經適應所產生之假設。方法:16 位大學健康成年男性分為實驗組 (EXP) 與控制組(CON,每組8 人),EXP 以平衡次序 (左右手EF 各分一半) 先讓單側EF 進行30 次MAX1 (30°/s) 後23 天,改由對側EF 進行MAX2;CON 以同側非慣用手EF,在進行MAX1-2 之間間隔休息23 天。MAX1-2記錄力矩峰值 (peak torque, PT)、表層肌電訊號 [均方根值 (root mean square, RMS)、平均數功率頻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肌肉損傷指標計有:肌肉酸痛 (muscle soreness, SOR)、肘關節放鬆角度(relaxed elbow joint angle, RANG)及最大等長肌力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strength, MVC)在MAX1-2 前、後第0-3 天各測1 次。結果:兩組的肌肉損傷指標在MAX1 (如MVC 最大下降率:-42%)與MAX2 後均明顯改變 (-33%; p < .05),MAX2 後恢復速度 (如SOR 峰值:16mm、RANG:-3°) 優於MAX1 (SOR 峰值:33mm、RANG:-6°;p < .05),但兩組之間分別在MAX1 與MAX2 後的恢復速度無差異 (p > .05)。兩組僅在MAX2 的MPF 明顯低於MAX1 (-14%, p < .05)。結論:單側EF 進行MAX1後,繼續改用對側EF 進行MAX2 時,可有效產生RBE;此RBE 可能是藉由招募較多第1 型肌纖維參與對側MAX2,進而產生RBE 交叉轉移效果與降低肌肉損傷之效果。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15-26
頁數12
期刊體育學報
49
發行號1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6

Keywords

  • 重覆訓練效應
  • 延遲性肌肉酸痛
  • 最大等長肌力
  • 中樞神經系統
  • 平均功率頻率
  • repeated bout effect
  •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
  • maximal isometric strength
  •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mean power frequency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