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與風俗-施瓊芳、施士洁散文所呈現的文化面向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十九世紀臺灣在地文人的散文,常蘊含有關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社會參與、書院教育及儒學思想等主題。其中,臺南文人施瓊芳與施士洁為全臺唯一進士父子,曾擔任海東、白沙書院院長,為書院學術地位的提昇而長期貢獻心力。其散文多論及文昌祠、育嬰堂、藥王廟、海神廟、朝天宮、義民祠等空間載體,呈現作者對於溺女現象的人道關懷,也透顯對於文昌信仰、敬字等習俗的感知與識見。論文架構分成:(一)書院與儒教儀式論述:探討書院教育與知識菁英的養成、儒教儀式的再現。(二)社會參與的論述:分析社會救濟、移風易俗等議題。(三)地方信仰的論述:包含家族記憶與祭祀書寫、藥王廟與海神、義民祠等。除了分析施氏父子的社會參與之外,也關注於散文中的文化意涵。「風俗」為社會上歷時久遠之風尚習俗,其形成過程與社會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故以《石蘭山館遺稿》、《後蘇龕文集》為文本,參照臺灣史、民俗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並結合田野訪談後人以取得相關資訊。期望藉由詮釋在地文人的風俗論述,能有助於深化臺灣歷史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141-173
    頁數33
    期刊東華漢學
    發行號8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8

    Keywords

    • 臺灣古典散文
    • 儒教
    • 風俗
    • 信仰
    • 清治時期
    • Taiwan classical prose
    • Confucianism
    • customs
    • belief
    • Qing-ruling Period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