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羅蘭.巴特符號學理論分析「蒙娜麗莎」變奏作品

莊 舒婷(Su-Ting Chuang), 林 素惠(Su-Hui Lin)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期刊論文同行評審

摘要

文藝復興藝術家達文西將其滿腹經綸與各領域的知識結合,立下完美的藝術典範。尤其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更是風靡世人五百年,堪稱為不朽的經典傳奇。她在各時代掀起的陣陣旋風,讓追隨者不只傳神地臨摹,更進一步饒富創意的變造。二十世紀達達藝術家馬歇爾.杜象打破了舊有的〈蒙娜麗莎〉臨摹手法,為她畫上鬍鬚,開啟蒙娜麗莎變奏曲的濫觴。現代與當代藝術家不禁趕搭流行的熱潮,運用自己的語言及創作方式,和歷史中的原型〈蒙娜麗莎〉對話。本論文意圖分析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方式與作品內容,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搜集〈蒙娜麗莎〉變奏曲,全面性初探其樣貌。接著篩選不只一次使用蒙娜麗莎元素創作之藝術作品進行分析,發現〈蒙娜麗莎〉儼然形成一種符號。最後使用羅蘭.巴特符號學中「意符」與「意指」、「共時性」與「歷時性」、「直接意指」與「含蓄意指」等觀念將每件蒙娜麗莎變奏作品分別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進行拆解與重構,釐清每個階段藝術家與自己、歷史以及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期盼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可作為國內藝文與傳播領域在推動相關藝術與傳播時之模式參考。
原文繁體中文
頁(從 - 到)432-450
頁數19
期刊中華印刷科技年報
發行號2014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4

Keywords

  • 達文西
  • 蒙娜麗莎變奏作品
  • 羅蘭.巴特符號學
  • 當代藝術
  • Mona Lisa's Variation
  • Roland Barthes
  • Semiology
  • Contemporary Art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