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治生態學強調在地景生產中,社會和自然的不可分性,同時也強調尺度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概念化二重疏洪道地區的地景變遷歷程。本研究主要透過政治生態學的分析視角,梳理政策、地景變遷、居民環境認同及行動之間的關係脈絡,並運用解釋鏈模式,以釐清尺度互動過程。藉此,分析二重疏洪道地區的邊緣化歷程,以及經歷邊緣化後的再發展脈絡,並探討在此變遷歷程中所衍生的環境議題;同時,析論二重疏洪道的界線意涵,以及人與自然關係之演進。回溯二重疏洪道地區的地景變遷歷程,在興建時期,政府決策是以「防洪」為主要論述,然而,實際上卻隱含著「核心」與「邊陲」的認定,同時,在國家政策主導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導致二重疏洪道地區的環境退化與邊緣化。
貢獻的翻譯標題 | THE POLITICAL ECOLOGY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IN THE ERCHONG FLOODWAY (Ⅰ): DELIMITATION (1960-1996) |
---|---|
原文 | 繁體中文 |
頁(從 - 到) | 46-81 |
頁數 | 36 |
期刊 | 工程環境會刊 |
發行號 | 39 |
DOIs |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19 |
Keywords
- 二重疏洪道
- 政治生態學
- 環境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