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颱風活動是影響東亞及台灣地區極端天氣與氣候的重要因素。為改善侵襲東亞及台灣地區的颱風模擬,本年度計畫利用HiRAM所產出的1個 25 km 和 4個 50 km全球高解析度資料,探討模式解析度,對侵襲亞洲東岸颱風頻率模擬的影響。 HiRAM模式模擬結果顯示,50km系集模擬平均 (Ensemble HiRAM-50km高估了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生成數目。經由GPI指數的計算,發現高估的GPI和颱風生成數目主要是受到中層相對濕度的高估所致。低層氣旋式渦度和中層上升運動的高估扮演第二重要的角色。25km模式不僅改進中層相對濕度的模擬,同時也改進了低層的季風槽以及副熱帶高壓的模擬,進而改進了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位置與頻率模擬。 Ensemble HiRAM-50km和25km模擬,均良好掌握西北太平洋颱風通過頻率的空間分布。觀測以及模式模擬的颱風軌跡主要受到大尺度的環境氣流場所導引,可以區分為三個主要登陸區域: 南海地區和部分的菲律賓島嶼 (SCS)、台灣和中國東岸地區 (TWCN)、日本及其鄰近地區 (JP)。Ensemble HiRAM-50km和25km模擬,良好掌握TWCN地區的颱風登陸頻率。然而,兩種解析度的模式均低估了SCS地區的颱風登陸頻率,卻顯著高估了JP地區的颱風登陸頻率。前者歸因於Ensemble HiRAM-50km模擬較弱的副高駛流場,導致南海和菲律賓海有西風異常的駛流場,限制颱風往西移動至SCS地區。反之,較弱(強)的副高駛流場(季風槽)模擬,導致更多的颱風生成、颱風生成位置東移,以及更多往北轉向的颱風移動至JP地區。25km模式改進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生成頻率以及大尺度駛流場的模擬,進而改進JP地區的颱風登陸頻率模擬。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9/08/01 → 2021/07/31 |
Keywords
- 高解析度模式
- 颱風
- 颱風生成指數
- 颱風登陸頻率
- 駛流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