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馬來西亞的金門移民眾多,19 世紀中葉起主要分布於馬來半島及的城市或附屬島嶼,包括吉隆坡(Kuala Lumpur)、雪蘭莪州(Selangor)的巴生(Klang)、瓜拉雪蘭莪(Kuala Selangor)、浮羅吉膽(Pulau Ketam)、馬六甲州的馬六甲(Malacca)、柔佛州(Johor)的蔴坡(Muar)、峇株巴轄(Batu Pahat)、龜喀(PalauKukup)及邊加蘭(Pengerang)、檳州的檳城(Penang)等;東馬的砂勞越(Sarawak)的古晉(Kuching)亦散居一些金門裔鄉僑。其中,地處吉隆坡西側的雪蘭莪州巴生是大馬金門人最集中的一個地方。濱海的巴生及其周邊地方,因開採錫礦而迅速發展,同時也因豐富的木材及漁業資源,致使華人聚居在此。 建於1892 年的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是雪蘭莪最早的華人廟宇之一,目前由19 個鄉團聯合理事會管理,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華人社會的凝聚中心。1904年成立的巴生福建公所(1921 年更名閩南公所、1947 年再易福建會館)是最具代表性的方言群會館,下轄4 座義山。金門人最早的鄉團是1909 年以前成立的巴生金浯江公會,是照顧新僑的苦力間(估俚間),奉祀邱府王爺。之後隨著移民人數的增加及分布的擴散,鄉團紛紛成立,包括1920 年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1921 年巴生港口金浯嶼公會(奉祀蘇府王爺)、1946 年雪蘭莪金門會館、1947 年巴生浯聲協進社等。本計畫擬以巴生的金門社群為例,了解其移民歷史、會館祠廟的建立及其社會功能、商業網絡及漁業發展的模式;並以浮羅吉膽的沼澤地高 腳屋漁村為田野,掌握金門社群的生活場域,包括生產方式、民俗信仰、聚落型態及社會組織,並了解他們和其他地緣社群的關係。最後,通過近十餘年來雪蘭莪金門會館與金門原鄉的再連結,進一步探究其移民記憶及社群認同的建立過程。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7/08/01 → 2018/07/31 |
Keywords
- 移民史
- 華僑華人
- 會館
- 金門
- 馬來西亞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