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對競技體操選手空翻和高台落地運動表現之生物力學分析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早期發展體操動作時,除了需要依賴下肢能力以外,首要發展的就是團身前、後空翻。然而,如何辨別空翻動作的好壞,競技體操運動屬主觀性評分,以空翻高度、翻轉流暢性、空中體態與落地穩定性,為評量與評分標準。震動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 (結合訓練) 已證實能有效改善下肢的運動表現以及活化神經肌肉水準,且已得知兩者訓練的結合會比單獨實施一種訓練的效果還要好。目的:探討立即性、4週、8週結合訓練介入後對於競技體操選手空翻和高台落地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招募16名大專競技體操選手,會隨機配對分成結合訓練組和震動訓練組,進行8週訓練。受試者們在訓練前、第一次訓練後 (立即性)、4週後、8週後會使用測力板擷取前空翻、後空翻、1m高台落地、2m高台落地測驗之動力學數據,並同步以Delsys無線肌電儀來收集脛前肌 (tibialis anterior, TA)、內側腓腸肌 (gastrocnemius medial, GM)、外側腓腸肌 (gastrocnemius lateral, GL)、股內側肌 (vastus medialis, VM) 、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 VL) 、股直肌 (rectus femoris, RF) 的肌電訊號。實驗數據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統計分析,比較前空翻、後空翻、1m高台落地、2m高台落地表現之差異,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動力學分析發現後空翻,結合訓練組經4週、8週訓練後,起跳力量、空翻高度優於前測,空翻高度優於震動訓練組。前空翻,結合訓練組經4週訓練後,起跳力量、衝量、空翻高度優於前測,空翻高度優於震動訓練組,結合訓練組經8週訓練後,起跳力量、衝量、空翻高度優於前測,起跳力量、空翻高度優於震動訓練組。高台落地,動力學數據都未有顯著差異。肌肉活化分析發現後空翻,結合訓練組經4週訓練後,TA和VL顯著大於前測,TA、GM、VM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8週訓練後,結合訓練組的TA、GM、VM、VL顯著大於前測,TA、GM、VM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前空翻,結合訓練組經4週訓練後,TA和VL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經8週訓練後,VM和VL顯著大於前測,VL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1m高台落地,肌肉活化程度經4週訓練後,結合訓練組TA、VM顯著大於前測,並在TA、GL、VM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8週訓練後,結合訓練組GM、VM、VL顯著大於前測,VM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2m高台落地,肌肉活化程度經4週訓練後,結合訓練組TA、GM顯著大於前測,TA、GM、GL、VM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8週訓練後,結合訓練組TA、GM、VM、VL顯著大於前測,GM、VM、VL顯著大於震動訓練組。結論:4週和8週的震動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能有效提高體操選手下肢神經肌肉活化程度,有利提升前空翻和後空翻之運動表現。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20/08/012021/07/31

Keywords

  • 前空翻
  • 後空翻
  • 落地
  • 地面反作用力
  • 肌肉活化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