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儘管對雙重處理模型和修正基底模型的研究已大量應用於態度形成和變化的理論研究,但卻存在著一項長期未被揭露與探討的理論衝突。本研究認為,如何在高度涉入條件下進行目標評估的既有理論觀點仍然有所衝突。本研究因此提出論證診斷性的調節作用以整合彼此衝突的理論觀點,並據此推導出雙重處理模型與修正基底模型在態度形成與變化上的整合框架。 在接收勸服信息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大量與評量目標中心價值相關的認知反應,本研究定義此勸服信息具有高論證診斷性。此外,在接收勸服信息的過程中,若產生非常少與評量目標中心價值相關的認知反應,本研究則定義此勸服信息具有低論證診斷性。論證診斷性獨立於論證品質和目標評量。因此,論證診斷性較強的勸服性信息足以使具高涉入程度的消費者或社會認知者以論證品質為基礎進行目標評量,此理論機制和雙重處理模型的典型預測相一致。另一方面,論證診斷性較低的勸服性信息卻會使具高涉入程度的消費者或社會認知者,對周邊線索或情境刺激物的不適當作用提升查知敏銳度,並為求準確地進行目標評量,然後導致偏誤糾正。除此之外,本研究同時提出了一個整合性框架,以全面性解釋雙重處理模型和修正基底模型對態度形成和變化的理論機制。並藉由對論證診斷性調節作用的明確識別和探討,以一整合框架解釋並探究雙重處理模型和修正基底模型中之獨特或相同的前因後果為何。 本研究提出一2(涉入:高與低)☓2(情境變數:有吸引力與普通)☓4(論證:診斷性強、不具診斷性、無論證、與診斷性微弱)參與者組間因子設計。本研究除了獲得雙重處理模型和修正基底模型的典型發現之外,更重要的理論突破還包括:1)高度涉入不必然會經由中央路徑或系統性流程處理信息,2)在高度涉入的情境下,論證品質的主效果不必然會顯著,(3)在高度涉入的情境下,對偏誤影響或偏誤知識的高度敏感性並不總是能夠引發偏誤修正,(4)偏誤提示並不是引發偏誤修正的必要條件。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19/12/31 |
Keywords
- 雙重處理模型
- 修正基底模型
- 涉入
- 論證診斷性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