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漢語語詞產製詞音編碼過程中音素的角色(II)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以印歐語言為對象的語詞產製理論假定,語詞產製過程中的詞音編碼階段必須先將詞的組成音素及其音律框架提取出來,然後由左至右依序將音素裝填至音律框架中的空位裡,音節是在裝填過程中組裝而成,音素是語詞產製最基本的規畫單位。這樣的假定獲得來自詞形準備作業及遮蔽促發唸名作業的證據支持。但是同樣的作業以漢語實施時卻得到不同的結果,顯示出在漢語語詞產製過程中的詞音編碼階段裡,音節才是最基本的規畫單位。關鍵的證據包括穩定的不帶調音節準備效果及不帶調音節促發效果,但是沒有詞首音素準備效果或促發效果。近年來,若干研究陸續發現單個音素沒有效果,但是多個音素則有;腦電波及腦磁像的研究也發現在語詞產製過程的早期階段音素即被處理。為了釐清音素在漢語語詞產製過程中的角色,本研究計畫進行了兩個實驗,以語詞唸名版的詞形準備作業,搭配12 個不同子音做為詞首的語詞(這有別於過去研究通常都使用4 個子音的作法),重新檢視漢語詞首音素的準備效果。實驗一使用的目標詞包含12 組不同子音為首的單音節詞,每組含12 個詞首子音相同但韻母不同且聲調不完全相同的單音節詞,這12 x 12 個目標詞組合成12組同質詞組及12組異質詞組。實驗二使用的目標詞是從這12 x 12 的單音節詞矩陣抽取對角線的三個4 x 4 的單音節詞矩陣。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持過去實驗所採用的4 x 4 組合,但又能在同一個實驗中同時納入12 個不同的子音,有助於與過去的實驗相比較。兩個實驗的結果相似,都觀察到顯著的詞首音素準備效果,且效果量相當。這些詞首音素準備效果並不因所說的詞重複的次數而有不同。本研究的結果與先前以聯想唸名版的詞形準備作業所獲致的結果不同。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兩種作業所啟動的近側單位不同,聯想唸名作業的近側單位是音節,而語詞唸名作業的近側單位是音素。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18/07/31

Keywords

  • 漢語
  • 語詞產製
  • 詞音登錄
  • 近側單位
  • 音節
  • 音素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