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生命週期的薪資軌跡與人力資本溢酬異質性:潛在成長模式與成長混合模式的實徵分析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薪資是勞動投入的報償所得,個體一生中的薪資所得除了具有個別差異,隨著時間遞變則呈現特定的變動軌跡,從薪資動態的角度來看,即是一種以年齡或經驗為發展要素的生命週期薪資成長,然而薪資軌跡在不同條件下可能存在不同的輪廓,在文獻上多涉及人力資本要素對薪資成長所具有的正向影響(溢酬效果)與差異化。然而,薪資軌跡的異質性也可能是隱性而無法直接觀察,必須由外在測量或指標來定義異質軌跡,亦即潛在異質性。為了探討薪資基於人力資本要素的溢酬效果造成的外顯異質性與薪資本身的潛在異質性,本研究除了使用多層次模型(MLM)來進行不同層次的成長軌跡分析,並導入潛在成長模式(LGM)與成長混合模式(GMM)來估計不同類型的異質性,並釐清檢驗的程序與分析策略。 本研究利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自2000年至2018年所持追蹤的16波資料(2012年之後為隔年調查)共5871人、93936筆的調查數據進行薪資軌跡分析,平均教育年數為12.73年,平均年齡為37.34歲,平均工時為47.29小時。首先以MLM模型檢驗薪資軌跡的型態以及年齡效果,結果發現個體隨著年齡增長呈現薪資增加的現象,到了45.18歲達到高點,不同工作者的年齡越長者薪資水準較年齡輕者為高,到了41.37歲後呈現下降趨勢,而性別、年齡、教育年數與工時等變數皆會對於薪資軌跡具有影響力,進而修正了薪資軌跡的高峰轉折點。LGM的成長軌跡分析支持二次曲線成長模式優於線性模式,並以GMM模型將樣本區分成兩個異質群體:「主要群體」比重達97.7%、「特殊群體」則為起點低薪但增長幅度大者的族群,占2.3%。進一步將GMM納入共變數等外顯變數來解釋潛在異質群體的狀態,發現主要族群除了存在穩定的二次函數軌跡,外顯變數的性別、年齡二次函數、教育年數、工時等人口變數及人力資本變數皆能有效解釋軌跡變化,相對之下,特殊異質群體的變數效果則不穩定,顯示這些受訪者性質特殊或是具有特定的作答反應形式。本研究除了以不同模式探討薪資成長軌跡狀態,也說明成長軌跡異質性分析程序,證實人力資本理論中重要變數對於薪資軌跡的影響力,有效運用次級資料的優勢,導入進階統計技術,探究攸關民生與學術意義的薪資結構與影響因素,除了學術研究的目的,也提供人資管理實務薪資決策的參考。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9/08/012021/07/31

Keywords

  • 薪資動態
  • 生命週期薪資成長
  • 人力資本溢酬
  • 潛在成長模式
  • 混合模式
  •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