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枉法?—以臺灣法律史上幾宗知名票據刑案為主之研究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為維護司法獨立,法官適用法律之「法律見解」,見仁見智,向來備受尊重,不得作為《法官法》上評鑑法官之事由,一般亦難輕易論斷個別法官在特定個案中,是否做出違法判決。刑法第124條施行多年,至2010年8月,方首次有法官因收賄,明知有罪改判無罪,而被以「枉法裁判」定罪入獄。是以,枉法裁判研究之前提 ,該判決之作成是否枉法,往往難以確定。 然而,由於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票據刑法之規定嚴苛無彈性,只要構成「支票經提示不獲兌現」要件,不論故意過失一律處罰,幾乎不存在個別法官裁斷無罪之空間。此種規定,造成極大之社會問題,最終招致廢除。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明確的規定下,卻仍出現幾件浮上檯面,飽受爭議的無罪判決。 是以,本研究嘗試小題大作,選擇此種違法性較明確,能獲社會一定公論之票據法無罪類型案件,鎖定幾宗知名案件,進行「枉法裁判」之背景研究。本計畫嘗試透過政府資訊公開制度,調閱相關案件起訴、判決等檔案,讓判決說話,檢驗其違法性。如能確認其違法性,即進一步透過各種史料,追索經辦相關案件之司法人員背景以及其與個案當事人之關係,藉以分析違法審判之各項可能影響因素,例如是否收賄或受到施壓干預等,以瞭解戰後臺灣枉法裁判之可能情形與相關之司法文化。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9/08/012021/07/31

Keywords

  • 臺灣法律史
  • 票據刑法
  • 判決研究
  • 政府資訊公開
  • 枉法裁判
  • 司法問責
  • 司法獨立
  • 貪瀆
  • 行政干預司法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