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近百年來主要河流的地形變遷與其減災意涵:一個「人為地形學」的嘗試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臺灣屬於高動態的地形環境,地形變遷速度快,且土地使用強度大,有必要盡可能細膩且量化的探討人類活動在形塑地形上的角色。本計畫針對網流型河道之氾濫平原(Melton, 1936)(含沖積扇範圍),探討其近百年內從近自然狀態,快速開發成為各種不同土地利用。然而在極端天氣影響下,氾濫平原易受洪患威脅。究竟以目前所能獲取之資料,如何幫助界定近自然狀態之氾濫平原範圍?近百年來臺灣的網流型氾濫平原與沖積扇地形被人為改造的歷程為何? 本計畫首先分析多期歷史圖資上可展現氾濫平原微地形之圖徵,進而疊圖、數化各主次要河流之氾濫原,彙整為氾濫平原地形變遷資料庫,以幫助找出河道歷史變遷區範圍。本年度計畫建置完成氾濫平原地形變遷資料庫,包含:(1)26條中央管河川之主、支流,(2)北部、西部之25條縣市管河川,(3)歷史圖資上西南海岸之水體(如魚塭)範圍。針對烏溪、後龍溪個案的套疊分析可發現,臺灣河道歷史變遷區範圍在沖積扇或網流河段區域,遠大於今日水利署公告之堤線或河川區域線。河道形態從20世紀初期的近自然狀態,經歷了網流指數下降、主要流路逐漸刷深,至現今單一流路的狀況。此外,採用歷史圖資時應特別注意圖面誤差,而各時期圖資圖徵所代表的涵意必須先予以釐清,才能作適當的解讀。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18/07/31

Keywords

  • 氾濫平原
  • 網流型河道
  • 沖積扇
  • 河道歷史變遷區
  • 歷史圖資
  • 人為地形學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