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計畫為教師覺適力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以台灣、德國為例比較東西方文化差異下,教師覺適力的異同,為達此目的,本計畫更進一步探測專家(大學端師培者)觀點作為參準(參考的標準)。本報告中的研究目的有二: 1. 探討台灣與德國之專家觀點的異同 2. 探討台灣專家觀點與教師覺適力之間的異同(德國教師的資料尚在翻譯中,與德國教師間的比較將於後續持續進行) 研究工具包含18個數學教學的情境,分屬三個維度,即表徵使用、學生思考處理、教學活動安排,數學內容上選取的是方程式與函數。施測以線上方式進行,本報告使用的資料來自19位台灣數學教育專家、19位德國數學教育專家,以及102位台灣在職數學教師。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先分析專家的回答,形成編碼系統後,也用以分析教師資料。 關於研究目的一,兩國的專家顯示出多種文化差異。以表徵來說,若圖形表徵本身也為學習目標者(例如,函數圖形),則兩國的專家都相當重視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連結,但若圖形表徵的目標是為了支持學生學習概念或程序技能(例如,天秤圖示),台灣專家則不若德國專家強調表徵連結。關於學生思考,雖然兩國的專家都認為情境中的教師沒有處理好學生的迷思概念,但與台灣專家不同,德國專家強調學生的思考方式與內容是很有價值、應以之為基礎延續發展的。關於教學活動,兩國的專家並未顯示出明顯差異。 關於研究目的二,以表徵來說,有高比例的在職教師無法辨識情境中教師不足之處,他們沒有提到情境中教師未恰當連結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而是相當推崇具體表徵與動態表徵的使用。與專家的情況不同,專家重視兩種表徵之連結的情況因圖形表徵是否為學習目標而不同,教師則是普遍性地不聚焦於此。以學生思考來說,高達43%的在職教師無法辨識情境中教師不足之處。有趣的發現是,有28%的教師提到對於學生學後一個月仍不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式有兩個解感到困惑,他們的批判在於懷疑一個月前的教學有不適當之處。以教學活動來說,台灣的教師與專家呈現很大的差異,相較於台灣專家,台灣教師的覺適主要在教學方法上,批判該教學太過教師中心。比起台灣教師,台灣專家則有更高的比例聚焦於情境中的教師沒有掌握機會讓學生比較不同假設未知數的方法各有怎樣的優缺點。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7/08/01 → 2021/07/31 |
Keywords
- 數學教師覺適力
- 數學教學品質
- 跨文化比較
- 專家規準
- 學生思維
- 表徵
- 教學活動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