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研究計畫共分三個年度進行。第一年度研究團隊藉由「新環境典範」與「新生態典範」量表,探討研究對象的環境價值觀、環境態度、環境行為意圖、環境世界觀等等,重新爬梳近國內外近四十年的環境典範相關問卷。研究團隊原選定50篇自1996年至2017年的博碩士論文為內容分析對象,針對24篇碩士論文進行討論,研究重點在於釐清與探究共同的內涵因子架構,整理出臺灣的環境典範特徵與趨勢,作為計劃第二年度的執行依據。 第二年度執行重點是從第一年的文獻基礎進行應用型研究。研究團隊分別針對(一)兩門選修不同類型之大學通識課程的學生進行準實驗研究,對台灣台北市某一間國立大學的兩門通識課學生進行前、後測驗。本研究欲探討經由永續發展教育對大學生的環境典範觀影響,同時也想了解大學生對資源利用(經濟)、環境保護(環境)、社會成長(社會)之間的看法。實驗組教授環境教育、環境倫理、永續發展相關議題該學期修課人數68人。對照組則是藉由討論台灣社會中的文化現象,提升學生公民意識與批判性的和思考方式,該學期修課人數為132人。實驗組後測總平均提升,整體進步;對照組後測總平均降低,整體退步,達顯著差異。此外,根據社會學統計變量,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論是實驗組或對照組,女性得分皆高於男性。根據中央政府的國土規劃地方生活圈分類,結果表明,不論是實驗組或對照組,農村或鄉村地區學生的分數高於城市。同時第二年度也(二)藉由教育部頒訂之高中文言文選,透過高中國語文教師與環境教育工作者六位分析員的參與分析及討論,進行質性分析研究。 第三年度則是針對緬甸與臺灣進行量化與質化的跨國比較,去了解在緬甸受教育的學生與到臺求學的緬甸學生對環境的態度。研究團隊從(1)在緬甸就學的緬甸高中生、(2)在緬甸讀書的大學生、(3)來臺求學的在校緬甸僑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與質性訪談,以了解這三類型的緬甸學生對新環境典範的態度。質性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赴臺求學的緬甸大學生環境意識較強,四位受訪者皆在質性訪談中處處顯現來臺後對自己家鄉浪費資源行為的反思、環境行為的轉變、對自然資源開發傾向有極限、無法人定勝天、傾向新環境典範;而緬甸大學生雖然都支持環境保護的概念,但在人類是否為萬物之靈這一主題上,則傾向人類具有能主宰動物的權利、地球的人口尚未達到極限。相比之下,赴臺緬甸僑生因為他們有離開原鄉的生活經歷,更能緬甸大學生有更多元的經驗與視角去看待環境。他們會比較二國的不同與差異,對於人類造成的環境污染有更多的想法,甚至會藉臺灣的經驗來期待緬甸政府也應有所為。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7/08/01 → 2020/07/31 |
Keywords
- 環境典範
- 新環境典範
- 新生態典範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