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計畫分三年進行,第一年處理臺灣傳統文人在中國刊登的作品,關注對象有洪棄生、連橫、王石鵬、王松、謝雪漁、蔡北崙、莊櫻痴、李逸濤、李少庵等人。刊登中國報刊的作品有些是是首發,有些是被轉刊,兩岸文學的交流與傳播途徑愈見清晰。其中臺灣報刊與《友聲日報》、《友聲雜誌》、《迪化叢刊》的關聯,與洪棄生、倪軼池及其周遭文友的牽線有關。南京刊物《新東亞》、《國藝》、《藝彀》與謝雪漁、莊櫻痴等人有關。另有《華南公論》、《遼東詩壇》、《東華》,極大地促進了中日台詩人間的交流。再者,二戰前中國報刊對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的關注,涉及各個領域,從土地整理、財政、警政、教育、衛生,以及麻瘋病治療、鴉片專賣等,但以年份、議題來觀察,1930年的霧社事件、1935年的始政40週年博覽會、1937年的禁止漢文、1940年代規劃接收臺灣的各類調查、報告文章。第二年整理研究重點先聚焦霧社事件相關的文本,及相關臺灣原住民的譯介和研究文章,可見從清朝時期的生蕃叛變的負面視角轉換到日本統治時期的「抗日」、「抵抗」、「反日」、「革命」種種語彙,正面肯定霧社各部落的反抗行為,而中國報刊諸文對霧社事件的書寫,雖大同小異,或對事件發生原因的記述,或是事件發生後的過程揭示,但其中更挖掘了日人舉措與南進政策的相關,及若干中國人士以較客觀立場討論是否屬於臺灣民族革命運動?值得留意的是幾篇散文的出現,與日本作家以小說的文類來書寫霧社事件較不同。第三年處理了四篇翻譯文學及兩篇劇本(反映林杞埔事件、臺灣少年團演劇),進而發現日本作家中村地平在戰爭末期受到關注,又進一步得掌握譯者「紅筆」的生平事蹟,以及透過王坪的《台灣少年》,進而追索到與台灣少年團的關係,不僅認識了台灣義勇少年團在抗戰時期的活動,也確立了王坪在話劇史上的一席之地。最後並對所蒐集的文本進行校勘,俾日後可提供研究參考。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21/07/31 |
Keywords
- 轉載
- 臺灣報刊
- 南京汪政權
- 臺灣傳統文人
- 臺灣文學
- 洪棄生
- 謝雪漁
- 莊櫻痴
- 蔡北崙
- 李逸濤
- 虞社
- 《東華》
- 《遼東詩壇》
- 海外文獻
- 霧社事件
- 博覽會
- 禁止漢文
- 翻譯文學
- 劇本
- 中村地平
- 王坪
- 獨幕劇
- 多幕劇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