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根據教育部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資料指出,民國94年校園自殺自傷事件人數至民國105年,國中階段學生自殺自傷事件增幅竟高達12.12倍,遠遠高於國小階段、高中職階段及大專校院學生;本研究首要目的,就是利用追蹤性研究法,來了解國中生自傷行為之盛行率與心理社會成因;其次為根據心理社會成因之實證研究結果,設計國中生自傷行為之預防教育課程,並進行修訂和成效評估,以利推廣於全國國中生自傷行為預防之教育。然而,經審查過後,本研究『僅獲第一年研究之補助』、第二年研究與第三年研究皆未獲補助,故此成果報告,主要是抽取出1,200名國中生為研究參與者,以進行自傷行為盛行率與相關心理社會因子之調查。 本研究調查發現,國中生自傷行為的盛行率為40.9%(95 % 信賴區間為 37.9 % - 43.9 %),此結果高於過往國內外研究之發現,因此臺灣國中生自傷行為盛行率有攀升之現象,建議未來能夠投注更多的關注,以及發展更多的預防教育和相關預防措施。此外,本研究於2020年3月2日至2020年3月27日間進行調查,時值臺灣新冠肺炎爆發盛行之初、易受疫情期間相關的心理社會及環境等因素影響,建議未來研究能夠持續關注臺灣國中生自傷行為盛行率的變化情形。 在國中生自傷行為的心理因素方面,有自傷行為的國中生比起沒有自傷行為的國中生:神經質、衝動性、述情障礙、憂鬱情緒、情緒反應性、較無法耐受苦惱及自我批評等總分顯著較高,且嚴謹性、自尊及主觀幸福感等總分顯著較低。在社會因素方面,於家庭功能部分,有自傷行為的國中生比起沒有自傷行為的國中生,其家庭之凝聚力、情感表達、溝通性、問題解決、獨立性及家庭功能總分等分數皆顯著較低,家庭之衝突性和情感涉入皆顯著較高,但家庭責任兩組則無顯著差異;在社會支持部分,則是現實社會支持總分顯著較低,但網路社會支持卻顯著較高;另外關係問題量表得分顯著較高,且學業成績不滿意度也顯著較高。 在國中生自傷行為的心理社會模式方面,為了瞭解相關心理社會變項是否能預測國中生自傷行為,本研究採用羅吉思迴歸分析之向前選取法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自尊、關係問題、神經質及情緒反應性等心理社會因素,可以顯著預測國中生有無自傷行為;因此,自尊因素、關係問題因素、性格因素(神經質),以及情緒反應性因素為國中生是否發生自傷行為之重要預測因素。 本研究僅能收集和分析第一年之國中生自傷行為的心理與社會因素、屬於橫斷性之研究結果,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能進行追蹤性研究,以探究出第一年哪些心理與社會因素,可顯著預測第二年自傷行為的發生;而後,建議未來研究能夠依據心理與社會成因之實證結果,設計出國中生自傷行為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內容,並進行成效評估,以利推廣於全國國中進行自傷行為之預防教育。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9/08/01 → 2020/12/31 |
Keywords
- 國中生
- 自傷行為
- 追蹤性研究
- 心理社會成因
- 預防教育
- 成效評估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