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鹿野溪巨視折彎背斜之構造分析與機制探討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台灣為一典型的弧陸碰撞造山帶,於新生代時,由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海板塊斜向聚合而形成。一般普遍認為其基盤大南澳變質雜岩曾歷經多期造山事件,可能還保有先前造山事件的變質作用與相對應的地質構造,尤其玉里帶被認為是中生代高壓變質作用的產物。雖然,近年來的變質作用與定年研究成果指示玉里帶中有部分高壓岩體可能於新生代隱沒作用形成並藉由弧陸碰撞剝蝕到地表,但是,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地質構造可以說明其如何剝蝕抬升到地表。未避免大南澳混雜岩可能有殘留早期地質構造的可能性,本研究將針對台東鹿野溪的新生代板岩進行地表地質調查,試圖解析高壓岩體剝蝕抬升作用所相對應的地質構造與機制。 初步踏勘結果顯示台東鹿野溪紅葉溫泉至松風橋附近的新生代板岩具有明顯將劈理折曲的中視尺度褶皺,但其並非 ZMS 寄生褶皺,而是具有像耶誕樹外型往巨視背斜兩翼下滑的中視尺度褶皺,並且部分露頭因褶皺作用而產生夾皺劈理,亦有石英礦脈充填於平行近鉛直巨視褶皺面的裂隙,亦有鏟形正斷層截切巨視背斜的兩翼,此些初步觀察現象顯示其巨視背斜類似折彎的穹窿構造,並非拱彎褶皺。因此,本研究預計進行(1)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量測層面、劈理與線理之資料以及詳細的褶皺幾何參數;(2) 進行褶皺正交相片進行應變分析;(3)蒐集大地電磁之三維電阻率分布結果。 藉由上述工作與資料可以分析伴隨此巨視背斜的附屬中視構造的特性與形成機制,進而探討此巨視穹窿背斜的成因以及其與玉里帶高壓岩體剝蝕抬升機制的關聯。另一方面,此構造的評估與瞭解可以對台東紅葉溫泉的地熱模型提供新的想法,並協助台灣東部的地熱資源探勘與開發。初步結果顯示,鉛直壓縮量橫跨太魯閣帶、玉里帶與東部板岩帶並沒有明顯不同,伴隨次水平軸面多為伸向向西的次生褶皺,其結果建議此些次水平軸面之褶皺可能為中央山脈東翼後期剝蝕抬升所伴隨的構造。因此,鹿野溪巨視穹窿背斜可能為後期抬升作用所形成,其伴隨的裂隙與正斷層可以成為地熱導水裂隙以及深層山崩可能的機制之一。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18/10/31

Keywords

  • 地質調查
  • 折彎褶皺
  • 應變分析
  • 剝蝕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