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預處理對於激烈運動後運動表現恢復與生理恢復效益之影響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目的:探討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於大專運動員的運動性肌肉損傷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與肌肉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共招募36名大專男性甲組運動員,並隨機分成IPC (3 × 5 min, 220 mmHg)、SHAM (3 × 5 min, 20 mmHg) 與CON (control) 組。在1RM (one repetition maximum, 1RM) 測驗1週之後,在實施衰竭性阻力運動 (10組10次70%1RM蹲舉、組間休息3分鐘) 之前,受試者於大腿實施IPC或SHAM。CON在衰竭性阻力運動之前,則不進行任何的實驗介入。在衰竭性阻力運動之前 (基礎值)、結束後立即 (post-exercise),以及衰竭性運動後的第1天至第5天 (D1至D5),均會檢測血液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大腿圍 (TC)、膝關節活動範圍 (range of motion, ROM)、肌肉痠痛感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自覺恢復程度 (perceived recovery status, PRS)、蹲跳 (squat jump, SJ)、下蹲跳 (countermovement jump, CMJ),以及等長性大腿中段上拉 (isometric mid-thigh pull, IMTP) 測驗。IPC組需在D1與D2的肌肉損傷與運動表現檢測之後,再分別實施IPC。結果:衰竭性阻力運動的總運動量,在三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p > 0.05)。CK濃度在D1時達到最高值,且顯著高於基礎值 (從283 ± 144至441 ± 384 IU, p < 0.05)。三組受試者的VAS在運動後達最高值 (6.5 ± 2.5分),並於D3恢復至基準值。三組受試者的TC在衰竭性阻力運動後明顯增加,直到D5才恢復至基準值 (p < 0.05)。三組受試者的膝關節ROM在衰竭性阻力運動後立即,顯著地下降,並於D2時恢復至基準值 (p < 0.05)。IPC的CMJ跳躍高度變化量,在衰竭性阻力運動後立即,顯著地降低,並於D1恢復至基準值。然而,SHAM與CON組的CMJ跳躍高度變化量,則分別在D3與D2恢復至基準值。SHAM與CON組在IMTP測驗時的力量峰值與平均力量,分別在D2與D5時,恢復至基準值。不過,IPC在IMTP測驗時的力量峰值與平均力量,從衰竭性阻力運動後立即,直到D5,均為有顯著差異。結論:對於大專甲組運動員而言,IPC可能有助於預防EIMD之後,肌力與爆發力的下降。然而,對於EIMD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與肌肉損傷,IPC可能無法提供保護的效果。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9/08/012021/10/31

Keywords

  • 延遲性肌肉痠痛
  • 肌肉適能
  • 被動恢復
  • 血管擴張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