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二,一是引入日本名古屋大學所發展的CReSS-NHOES高解析區域大氣海洋偶合模式,進行梅雨季的豪大雨定量降水預報,並且加以評估,以期能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豪大雨的預報能力。本年度已將此模式建置完成,並挑選了2017-2019年梅雨季內的五個多雨個案,以傳統分類統計校驗方法評估模式在0000 UTC初始預報之逐日24 h (0000-2400 UTC) 定量降水預報之技術得分,並將結果與單純之大氣模式相比較。在偶合模式的建置方面,本研究已成功將其引入並建置完成,並進行預報實驗。實驗所用的海洋分析與預報資料,採日本JAMSTEC的「日本沿海預報實驗」第二版資料 (簡稱為JCOPE2)。在模式評估方面,本次五個個案的整體結果,顯示由於增加了海洋模式的交互作用與回饋,CReSS-NHOES偶合模式大多會將單純CReSS大氣模式的預報雨量下修,也就是減緩CReSS的過度預報問題。另外,偶合模式對於強降雨區的位置,在大多數的預報裡也有所改善。因此,就算是對三天以內的短期預報而言,整體也可見到其正面效益。 本研究的另外一項內容,是針對2017年6月2日台灣北海岸的超大豪雨事件,進行了初步分析與系集預報分析研究。綜觀分析顯示,本個案大氣環境有旺盛且深厚的西南氣流輸送暖濕空氣,在850 hPa之低層噴流風速可達30 kts。環境風向隨高度呈現順轉,顯示伴有暖平流,而高層噴流入區右側伴隨的輻散,有利對流激發。當日的降雨可分為受鋒面影響 (北部沿岸) 與西南氣流 (中南部山區) 造成這兩種機制。在本個案這種局地小區域的極端降雨事件,模式的高解析度有利於更好地解析對流胞,進而改善對流演變與隨後的預報結果,但初始與邊界條件的品質也至關重要。針對此一超大豪雨個案的系集敏感度分析,選取6小時累積雨量當作反應函數,大致可歸納出幾項較重要的影響因子:包括沿著鋒面南側的西南風,其又可再分為環境之西南風與海峽之局地西南風,環境的西南風在豪雨發生超過12小時之前就存在差異,較強的西南風有較強的暖、濕平流,有利鋒面上的降雨產生,而鋒上對流有利於低壓擾動的發展,此一低壓擾動發展的位置、時間及強度,也都會影響後續對流的發展與降雨分布。多雨組的結果顯示,台灣東北方海面上的低壓擾動生成後可增強北部近海的東北風,配合海峽上較強的西南風,使得北部區域輻合增強,且冷暖平流加強南北向的相當位溫梯度,有利鋒生作用,並影響後續鋒面移動速度和對流的強度,進而造成多雨組和少雨組之間顯著的差異。本研究此處所採用的系集分析方法,未來在作業的即時應用上,也有相當的潛力與價值。最後,在附錄中,本報告列出本三年期 (含本年度) 計畫期間,在本計畫支持下進行、或與模式QPF評估有關之研究成果,以供參考。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19/10/31 |
Keywords
- 梅雨季
- 定量降水預報
- 大氣海洋偶合模式
- 豪大雨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