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艾希伯里後期詩選中的基督教思想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2017年約翰‧艾希伯里(John Ashbery)享耆壽九十,當時多數人已視他為同代人中最重要的美國詩人之一。然而,一如史帝芬‧傑‧羅斯(Steven Jay Ross)指出,文評人士大多關注詩人的早期與中期之作,使得他晚期的作品維持一片「遼闊且大部無人涉足的領域」。在這個計畫裡,我成果的重心是以研讀一些艾希伯里最重要且未受矚目的晚期詩作為目標,藉此延伸至他鮮為人知的身分認同這一面向──意即他於天命之年皈依為基督徒的這一身分。   艾希伯里於2003年的訪談文字稿提供了我初步的理解;艾希伯里提及自己閱讀了特定幾位他認為「貼近詩作」的哲學思想家之著作,我因此察覺自己研究中理論部分倚重的一位哲學思想家亦名列其中,即是十九世紀的基督徒丹麥思想家暨筆名美學之始祖──索倫‧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我對於晚期艾希伯里的基督教思想詩學之分析,部分定位在一些針對齊克果畢生著作的批評所衍生的間隙裡。其中包含了美學、道德以及宗教處世方式間的拉鋸;「間接交流(indirect communication)」以及實質上、日常中對他者的關懷間的拉鋸;自身遮蔽(self-concealment)的戲仿手法以及在上帝之前告解般地、透澈地坦白的自生(self-creation)方法間的拉鋸;絕望與希望間的拉鋸;現實中轉瞬的有限性以及藉目的論達到無限之境界間的拉鋸。   我的研究涉及艾希伯里全部已出版詩作的分析,包括一些非常近期的逝後出版作品;而他214頁的詩作《流動輿圖》(Flow Chart (1991))則是本計畫的核心源文本。我運用哲學思想分析並協調文本後的結果,是一種建立在約翰‧夏普托(John Shoptaw)和約翰‧埃米爾‧文森(John Emil Vincent)公開發表的世俗主義者(secularist)評論之上的詮釋;透過回顧詩裡使人迷惑的戲仿手法,以及衍生自齊克果式基督徒信念與渴望中「一覽無遺中隱身」(hiding-in-plain-sight)的具象體,更進一步擴大兩人的評論。夏普托和文森分別連結了詩中矛盾的自白特質,以及自我反思的顧慮與作為永續構成之原動力的焦慮;我的使命則是探尋詩人自我與自我本身直至無限之境界間,不穩卻漸趨果斷的自白「變動」。我這部分的成果大體上是根據雪麗丹‧克拉夫(Sheridan Clough)和馬克‧伯尼爾(Mark Bernier)以及他們與其他學者所作的樂觀詮釋的研究,將其帶入齊克果理論中各種變化形式的絕望。伯尼爾也是其中一位齊克果作品的詮釋者,他的著作幫助我以日常中(同性)情慾的角度來連結《流動輿圖》,將此與齊克果在《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Works of Love (1847))中的理解做結合,而齊克果的理解是針對當愛人接收到同胞之愛和上帝之愛時,所呈現出的基督徒轉捩點的可能性。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9/08/012021/07/31

Keywords

  • 艾希伯里
  • 現代詩
  • 「紐約學派」
  • 基督教精神
  • 齊克果
  • 目的(哲學)
  • 戲仿(哲學)
  • 自白
  • 絕望
  • 希望
  • 同性情愛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