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風土‧紀遊(二):以董傳策、魏濬、徐霞客為考察核心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研究計畫〈粵西‧風土‧紀遊(二):以董傳策、魏濬、徐霞客為考察核心〉係《粵西‧風土‧紀遊:晚明西南書寫的文學表現與地理想像》之延續。相對於前一年集中在「筆記」的探索,著重其隱藏的文學意涵以及粵西筆記的地方性與漢族的文化記憶,本年度的研究計畫,則有以下的提問—— 如果「西南書寫」已成為一種研究路徑,或是方法與觀點,那麼,「壯遊」者如何「看見」西南?「宦遊」者又如何「突顯」西南地域與明代中國的差異?關於粵西筆記的書寫,牽涉到敘述者的觀看角度,以魏濬為例,既有治理者的身分,又自稱非如使者「採異代方言,攬俗採謠」之責任,而是「遣孤鬱」之作,隱含著位居邊境者之情緒與感覺,亦可看出筆記書寫隱蔽的文學特質 。本計畫旨在透過不同文類(筆記、日記,文集、詩歌)的西南書寫,查考其書寫意圖、文士心態及文學表現。分別為(一)魏濬的粵西筆記探究(二)徐霞客西南經驗的追索(三)董傳策的粵西奇游 本年度研究成果已發表三篇國際研討會論文,分別為〈徐霞客西南行旅的異族敘述與地方經驗〉(台北醫學大學)、〈手攀星岳,足躡遐荒:《徐霞客遊記》的西南書寫〉(韓國外國語大學)以及〈地誌書寫與異族敘述:以魏濬《西事珥》、《嶠南瑣記》為主的考察〉(韓國全北大學)。其中〈地誌書寫與異族敘述:以魏濬《西事珥》、《嶠南瑣記》為主的考察〉已發表於《東亞漢學研究》期刊,另外兩篇研討會論文也將修改投稿。 透過研究,筆者指出,筆記中的詩歌創作,是魏濬二書書寫的特色之一;即事詠歌之外,抄錄前輩文人之詩,更是魏濬寫作之習。詩歌結合夷習與古典,呈現異族文化現象,建構了邊境的文化景觀。前後應和詩作是文人的傳統,也是「文化記憶」的儀式,情感的表述。藉由引詩與創作這種前後續連,疊映複述的呈現,看見粵西的關係世界。筆者反思,在筆記文與遊記的敘事之外,可以再持續追索詩歌的內涵,與《粵西詩載》連結,看到粵西在地的民俗歌謠與前代文人詩作之間,詩歌如何創塑文學的地理學。 另一方面,筆者以為,所有的書寫可以說都是一種當代史,古典文學的研究也是當代文化心靈的再現,當我們將目光放到邊境物事,其實也是在碰觸自我的價值觀與文化記憶。以徐霞客西南行旅的異族敘述為例,有幾個層次可以探究。其一,他是以個人的行動探索去感知這處陌生之地;其二,由於無法以語言記錄,書寫者必須更敏銳地觀察,從衣飾、住居、飲食等等面向,越客觀的筆調越詳實的記錄,更顯示書寫者與異族的差距。其三,由於徐霞客的西南之行,並非短暫的觀賞旅遊,長時間與異族的接觸,浸染其中,也會碰撞出文化的省思,有其觀看之道。透過語言(聲音)的敘寫,呈現了文化接觸的對照與評價。方言書寫則體現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接觸,語音之「譯」捕捉了西南風土的特質,形成「西南知識庫」。此外,若以物質文化研究角度來觀察西南書寫,可以看見漢族與異族之關係世界,反映了中國西南地域文學的多音本質與文化意涵。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8/08/012019/07/31

Keywords

  • 粵西
  • 筆記
  • 西南書寫
  • 地誌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