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運動錶介入對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影響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緒論:國內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率高、運動參與率低,對兒童身心健康已經有負面之影響,因此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穿戴式運動錶結合身體活動自我管理策略,透過目標設定與行為監控,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增加兒童體適能能力。本研究目的使用穿戴式運動錶來探討國中小學童在運動錶不同分期策略介入下身體活動量及BMI的表現。方法:受試者分為新北市國中和國小學生各三班為實驗組(國中81人、國小81人,n=162,男女各半),學生都是自願參與的;受試者分別於實驗介入前、後各進行一次體適能測驗及身體質量指數量測,以獨立及相依樣本t檢定考驗二組在實驗前後是否有顯著的效果。此外,進行為期12週四階段穿戴式運動錶策略介入,來量測國中小學童之前後測身體活動量變化。身體活動量則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分析四階段及性別差之每日平均步數、步頻(step per minute, SPM)及中等費力到費力身體活動量(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累積時間等參數。結果:(1)國小學生之身體活動量較高於國中學生 (p < .05)。(2)週間有體育課的身體活動量明顯高於週間無體育課及週末 (F=12.286, p < .05)。(3)介入後經 GEE 的階段分析,國小實驗組後測在每日步數、活動強度與中等費力到費力身體活動量時間均顯著優於前測 (p < .05)。(4)國小實驗組後測身體質量指數有顯著改善,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結論:週間有體育課之身體活動量水平明顯比週間無體育課及週末時段高,利用課餘時間增加體育課程不失為一個促進身體活動量策略。穿戴式運動錶介入可促進國小學童部分體適能表現、改善身體質量指數不良狀況;透過階段分期策略可準確瞭解及有效提升國中小學童身體活動時間及強度,值得推廣為促進個人身體活動的工具。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8/08/012019/07/31

Keywords

  • 加速規
  • 穿戴科技
  • 肥胖
  • 體適能
  • 身體質量指數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