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生物發光現象(bioluminescence)可簡單定義為生物本身製造和發散出可見光,它在自然界十分常見,除了植物以外,有十多個動物門、細菌、真菌及雙鞭毛蟲(藻)等都會進行發光;而科學家目前已可利用基因轉殖技術,製造出發光植物。在我國最知名的生物發光範例,當數螢火蟲(如紅胸黑翅螢、黃緣螢)及雙鞭毛藻(俗稱藍眼淚,可見於馬祖及高雄等地區);而國內也有教師們培育發光覃及發光菌,用作教學及科展的題材,可見生物發光現象深具觀光及教學之價值。 生物為何要發光?目前相信其具備如吸引、防禦、警示、溝通、 擬態、照明等重要功能。實際上生物發光的功能,應遠遠超過上述六項。生物發光在科學上及日常生活之應用,現已十分廣泛。在科學上的應用包括 (1)結合免疫染色法觀察細胞的構造;(2) 結合流式細胞儀進行細胞的分類及計量;(3) 結合基因轉殖動物模式(transgenic animal model),觀察胚胎及特定器官的發育過程等。而在日常生活之應用上,則可用於致病原及毒素的鑑定;食物新鮮度的判別;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s)的辨識等,以提昇對消費者的保障。也有創新性的嘗試,如改造行道樹,使其晚間發光以節省電力;或改造農作物,讓其在需水時發光,以有效利用及節省水資源。更多有效的應用方式,仍待進一步的探究及發掘! 儘管生物發光已廣泛地應用於科學研究上,相關研究亦曾獲得諾貝爾獎之殊榮(2008年),然而一般大眾對於生物發光的認知,大多只停留在新奇的發光寵物(如發光魚等),而對其原理、功能及應用之理解則十分有限,也常和其他光學現象,例如反射(如月光) 、折射(如彩虹) 及繞射(如光暈及信用卡上的全像片)等混為一談;更遑論對其種類、作用原理、生物功能及應用的瞭解。本計劃針對生物發光的定義、原理、功能及應用等四個面向進行介紹,以「科普工作坊」及「一般科普推廣」兩類活動,配合「演講」、「圖片」、「短片」、「實物展示」及「動手做」等五種方式,針對一般民眾及國中小學生進行科普推廣活動。這一年來分別在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金門縣、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等六個縣市舉辦,均獲得非常熱烈的回響。自執行成效看來,本計劃之執行除了實質幫助生物科技之推廣外,更結合其他學校或民間團體共同參與,成效堪稱豐碩。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19/09/30 |
Keywords
- 科普推廣
- 生物發光
- 基因轉殖動物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