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存在對於共域哺乳類動物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影響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許多研究探討齧齒類動物,這群分布廣泛且種類數量相當豐富的類群,在面臨危險狀況時的行為反應,但實驗多半於實驗室受控制的環境下進行,且以實驗室飼養的齧齒類動物作為研究對象,而較少研究存活野外的個體。得知野外個體當處在新的環境中時如何反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野生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可能採取那些行為策略以適應環境,尤其當面臨人類開發威脅時。本研究比較臺灣東部花蓮三種原生的齧齒類動物,包括家鼷鼠(Mus caroli)、赤背條鼠(Apodemus agrarius)和小黃腹鼠(Rattus losea),以及一種外來鼠種:緬甸小鼠(Rattus exulans),在面臨新的環境以及潛在捕食者(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存在時的行為反應。結果發現,這幾種齧齒類動物的行為反應符合生活史節奏症候群(pace-of-life syndrome)假說:相較於體型大的種類,體型小的種類較常出現非防禦性的行為;此外,石虎的氣味並不會引發防禦捕食者的行為。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東部的野生齧齒類動物具備有適應環境的能力,但對於久未存在的石虎,可能已經不具有防禦的行為。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8/08/012019/10/31

Keywords

  • 捕食風險,行為
  • 老鼠
  • 石虎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