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寄生語缺結構與全域結構不對稱表現之句法分析及其對普遍語法之含蘊意義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寄生語缺結構(以下簡稱 PG construction)與全域結構(以下簡稱ATB construction)都帶有超過一個與先行詞同指的語缺。自Ross (1967)起,就有許多學者認為這兩種結構是以相同的機制來衍生(Williams 1990, Munn 2001, Nunes 2001, Hornstein & Nunes 2002, Bruening & Khalaf 2017, Levine 等 2001, Levine & Hukari 2006, cf. Chaves 2012),但也有少數研究抱持否定的觀點 (Postal 1993, 1998, Nissenbaum 2000, Niinuma 2010),主要論證來自於此兩種結構之不對稱(asymmetry)表現,然而文獻中也對其觀察指出各種反例(Levine 等2001, Levine & Hukari 2006)。因此僅根據英語現象並無法對於此兩種結構是否存在不對稱現象這個議題有所定論,而考察現代漢語(以下簡稱漢語)的語言事實正可以為此議題帶來新啟發與新視角。本計畫重要研究結果如下:(i)支持文獻中對於PG與ATB結構的“共享先行詞”派分析(cf. Nissenbaum 2000)。(ii) 漢語PG結構的確受到比ATB結構更多的限制,兩者呈現不對稱現象,並不是具有完全平行的句法表現。(iii) 統合分析中的側向移動(sideward movement)(Nunes 2001)可以用以解釋漢語PG與ATB結構中的不對稱現象。(iv) 在漢語以及英語PG結構的認可上,側向移動呈現參數化差異:前者僅關注題元論旨性,而後者同時關注題元論旨性以及格位位址。本研究成果支持以參數化差異來解釋跨語言之語法異同(Huang & Roberts 2017)。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8/08/012020/05/31

Keywords

  • 寄生語缺結構
  • 全域結構
  • 不對稱表現
  • 側向移動
  • 參數化差異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