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語法研究中,對於自然語言反身性(reflexivity)的探討一直是相當重要的議題之一,Faltz (1977, 1985)將自然語言表達反身性的方式分為名詞及動詞兩種策略,名詞性反身詞是以一特定名詞來表示反身性質,動詞性反身詞則是修飾句中的謂語部分,以標示此動詞作為反身動詞使用。現代漢語似乎也有反身動詞,黏著語素(bound morpheme) “自”出現於及物動詞“殺”之前,形成類似於其他語言的反身動詞“自殺”,相同語意的句子也可以由反身名詞“(他)自己”表示。 相較於現代漢語反身名詞的眾多研究,文獻中關於反身動詞語素“自”(參例(4a))的研究並不太多,大致有以下三種分析:(i) 將“自”分析為前綴(prefix)(丁聲樹等1961, Chao 1968, 蔣信&蔣宗許 2009, 許王橋 2011, Chung 2006)或複合詞第一部份(湯廷池1992, Yu 1996, 黃曉彬 2003, 林君峰2005);(ii) “自”相當於Reinhart & Siloni (2005)系統中句法語言(syntax language)如法語(Kao 1993, Liu 2016, Reuland et al 2020)或Reinhart & Siloni (2005)系統中詞彙語言(lexicon language)如希伯來語(Hebrew)中的反身記號(reflexive marker) (Lin 2010);(iii) “自”是需要前置加接於動詞上的黏著形式(bound form) (Hsiao 2017, Ting & Hsiao 2018, cf. Kao 1993, Yu 1996)。 本計畫主張,現代漢語反身複雜詞(complex word)“自-V”如例(4a),表達的意思類似於其他語言的反身動詞,“自”是類詞綴(quasi-affix),與基底動詞構成類詞綴字組(quasi-affixed word)。因此,“自”並不相當於其他語言的虛詞性反身記號,也不是需要前置加接於動詞上的黏著形式(bound form)。反身複雜詞“自-V”的結構不是合成(synthetic)複合詞或融合(incorporation)複合詞,而是類似於基本複合詞(primary/root compound),但其第一成份為類詞綴。 本計畫研究成果支持類詞綴在現代漢語,如同詞綴、詞根與助字,為一個獨立的、重要的單位類別。同時,本計畫以一個系統化的方式來處理包括了可帶有賓語稱代意的“自”與僅帶有加強副詞意的“自”的反身複雜詞,極大程度地提升吾人對於現代漢語詞彙層次反身詞的瞭解。最後,本計畫對於現代漢語反身複雜詞“自-V”的研究成果可反饋至其他語言之反身複合詞研究,有助於吾人釐清自然語言反身複合詞的特性以及運作機制。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9/08/01 → 2021/05/31 |
Keywords
- 反身性
- 反身動詞
- 反身複合詞
- 語素“自”
- 類詞綴
- 語言類型學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