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的課室規範形成之初探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十二年國民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強調的自然科學核心素養。課綱內容不但明確指出科學教育需提供學生探究學習、問題解決的機會以培養探究能力。在課程規劃上更新設探究與實作科目以期能促成此目標的實現。然而,探究式教學不僅是課程內容的轉變,教師在課室中的教學引導方式對於探究式教學的成功與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本研究聚焦於科學教師在課室中的教學引導方式,分析科學教師如何利用論述(discourse)建立教學的課室規範(classroom norms)並探討這些規範如何對學生科學概念及探究的學習產生影響。本計畫使用質性個案研究法,針對 2個科學教師進行深入研究。從學期初開始收集陳老師(地球科學)和林老師(生物)的課室錄影與教師晤談資料以了解課室規範的動態改變過程。資料分析以相關文獻對探究教學提出的概念架構為基礎,從引導(guidance)和認知(cognitive)面向來分析並描述不同類型的課室規範。結果顯示兩位教師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協助學生以科學探究思維的方式進行對話。分析歸納出三種課室規範。第一種為explicit inquiry-oriented classroom norm。此課室規範的形成起始於一個與科學探究過程相關的問題,如有什麼證據支持你的說法。接著,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由各組代表發表小組看法。最後老師經由全班討論精緻化科學解釋。第二種課室規範為角色扮演 (the simulation role-play classroom norm)。教師要求學生用肢體表現的方式『敘述』他們的理解。如學生被指定扮演地球等星球,經由全班討論讓學生藉由移動的方式『演』出他們對週日運動等相關概念的理解。第三種課室規範 (the cognitive-elaboration classroom norm)中,教師交替使用全班講解和Q&A與I-R-F-R-F-…形式的對話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本研究發展出的分析架構可幫助分析並描繪不同課室規範的特徵。本研究的結果亦可協助瞭解科學探究課室規範的樣貌,針對有效形塑探究教學環境相關的議題提出具體建議,提升職前和在職教師的專業知能與教學品質。然而,研究結果也點出在營造科學探究課室規範時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那就是如何平衡科學知識與科學探究的教學使其能相輔相成以促進學生科學學習。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1/012018/06/30

Keywords

  • 科學探究
  • 話語分析
  • 探究式教學
  • 課室規範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