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目的:此篇研究的目的為探討下肢腓腸肌疲勞後進行不同位置拔罐介入(肌腹與肌 肉肌腱交接處),對於肌肉收縮電訊號、肌肉振動頻率及肌肉氧飽和度的影響。方 法:本篇研究收錄20名具規律運動習慣之健康男性,在下肢腓腸肌疲勞後隨機分 配至肌腹或肌肉與肌腱交接處兩組進行5分鐘拔罐介入;收取的受試者半年內如下 肢有損傷、曾接受過拔罐介入、拔罐部位有破皮、出血以及無法接受拔罐的副作用 等,皆予以排除。實驗過程使用無線肌電電極、無線加速規及1臺近紅外線光譜儀 測量疲勞前、後及接受介入後三十分鐘內肌肉氧飽和度、肌肉收縮電訊號與肌肉振 動頻率之變化。統計方法以混和設計雙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組別與恢復時間的比較 (α = .05),如達顯著差異,使用Bonferroni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拔罐介入後,肌肉振動頻率逐漸恢復至前測水平,但拔罐後的效益要在拔罐後10分鐘後才呈現出來,拔罐後的肌肉振動頻率到15分鐘後才與前測無顯著差異。在拔罐介入後,肌肉收縮的訊號開始下降,在介入後5分鐘肌電訊號已經下降至(56.4±7.4%)並與疲勞時的訊號達到顯著差異,在拔罐介入後30分鐘,肌電訊號已經恢復至(24.2±4.8%),這時與前測之肌電訊號沒有統計上的差異了。總血紅素的指標看來,受試者前測的總血紅素較高(6.2±1.2 umol),隨著肌肉疲勞的產生,總血紅素的數值下降至(2.3±1.5 umol)與前測有顯著的差異,再拔罐介入後5分鐘,肌肉中總血紅素快速上升至(4.1±1.1 umol)與疲勞時的總血紅素數值有顯著的差異,但仍未回復至前測的水平。一直要到拔罐介入後20分鐘,肌肉的總血紅素才與前測水平無顯著差異。氧合血紅素的指標看來,受試者前測的氧合血紅素為(2.3±0.8 umol),隨著肌肉疲勞的產生,氧合血紅素的數值下降至(-4.3±1.1 umol)水平與前測有顯著的差異,且代表在那當下肌肉是呈現缺氧的狀態。隨著拔罐介入後,氧合血紅素逐漸回升,皆與疲勞時達到顯著差異,一直到拔罐介入後20分鐘才與前測時的氧合血紅素沒有顯著的差異。結論:根據本研究結果,肌肉疲勞後,如欲對疲勞組織進行介入,達到促進組織恢復的效果,抑或減少組織恢復所需的時間,相關建議如下: 一、進行5分鐘的拔罐能夠提升組織之氧飽和度,達到促進組織恢復的效果。 二、進行短時間的介入後,組織仍需恢復30分鐘以上,方能使組織的氧合程度以及肌肉功能表現回復到運動前的狀態。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9/08/01 → 2020/12/31 |
Keywords
- 生物力學
- 生理學
- 組織恢復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