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鬥勝敗經驗效應展現之差異性、一致性與母體效應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近年來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不同個體會展現不同的行為反應,但是相同個體的行為往往具有一致性。例如,有些個體持續的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例如覓食、交配等)展現出較其他個體來的高的攻擊性。有些理論提出個體之狀態(包含形態、生理、環境等)會因為影響個體行為之利益與代價而造成不同個體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傾向。除了自身狀態之外,許多研究證據亦顯示母體之經歷也會影響子代之行為傾向與反應程度,這些影響可能使個體之行為反應更適合其環境狀況。此外,過去的相關經歷因為可以提供個體有用的資訊,而影響其再次遇到類似狀況時的行為決策。對動物打鬥而言,先前的落敗經驗往往使個體於遇到下一個對手時表現出較退縮的行為而再次被擊退(敗者效應);相反的,獲勝的經驗會使個體變的較兇猛而再次獲勝(勝者效應)。勝、敗者效應之產生可能是因為打鬥經驗影響個體對自身打鬥能力與打鬥代價的評估,進而影響到後續的打鬥行為與獲勝機率。雖然勝敗者效應在許多物種都被觀察到,然而不同個體對勝敗經驗之反應程度是否具有一致性的差異卻未曾被檢視過。本計畫使用北美紅樹林鳉魚以兩個子題來探討相關議題。子題一探討不同個體對勝敗經驗之反應程度是否具有一致性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與一致性是否與個體之狀態(競爭能力與荷爾蒙濃度)相關。子題二探討親代(母方)之勝敗經驗是否會影響子代之行為傾向與反應程度,以及親代之行為與生理狀態是否能預測其子代之行為與生理狀態。子題一之研究結果顯示(1)此魚之攻擊性(對自己鏡像之攻擊頻率)、睪固酮、皮質醇等皆具有一致性,一個月前與後的測量值呈現顯著正相關,(2)攻擊性的一致性高於荷爾蒙的一致性,建議荷爾蒙並非維持攻擊傾向一致性的主要生理機制,以及,(3)個體對獲勝或落敗經驗之反應並不具有一致性。子題二之研究結果顯示(1)親代之勝敗經驗會影響子代之攻擊性以及子代對勝敗經驗的反應:具落敗經驗親代所產下之子代具有較高的攻擊性,而具獲勝經驗之親代所產下之子代對落敗經有較高的反應程度(亦即展現出較高的敗者效應),(2)攻擊性之一致性受到經驗之影響,獲得落敗經驗之親代個體之一致性較低,(3)子代與親代之攻擊性、對經驗之反應程度以及賀蒙濃度皆未呈現正相關(親代與子代之睪固酮濃度甚至呈現顯著負相關),此外(4)品系對親代與子代之攻擊性與賀蒙濃度的影響不具有一致性。整體而言這些結果顯示,不同個體紅樹林鳉魚之攻擊性具一致性之差異,但是相關之生理機制並不明確,需要進一步探討。對此魚而言,親代的經歷對子代的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此魚之攻擊性與荷爾蒙之遺傳力可能不高。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20/07/31

Keywords

  • 行為一致性
  • 勝敗者效應
  • 北美紅樹林鳉魚
  • 反應程度
  • 狀態
  • 母體效應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