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養在醫學教育及公共衛生教育的建構、調查與介入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研究背景及目的:心理健康素養概念持續演進且具有不同組成要素,至今尚未有針對健康專業人員與學生所建構的心理健康素養量表。此一年期研究計畫目的為針對健康專業族群發展心理健康素養量表,並檢驗此心理健康素養量表的心理計量特徵。 研究方法:本研究對象為臺灣的11所大學醫學系與公共衛生科系三年級以上學生。健康專業族群心理健康素養量表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 根據最新的心理健康素養定義及文獻回顧結果發展評量工具,並透過健康照護領域專家焦點團體訪談確認此量表之內容效度;2) 預試 (n=32);3) 量表建構,透過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包含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題目刪減,並且檢驗內部一致性信度、聚斂效度、同時效度,以及已知團體效度 (n=1294)。 研究結果:本26題的量表為五因素的架構:維持與促進心理健康、疾病辨識與認識、精神疾病去污名、求助效能、求助態度。本量表具備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α = 0.81),分量表信度介於0.70(疾病辨識與認識)至0.87(維持與促進心理健康)之間。心理健康素養越高的人與較低的社會距離,以及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況相關。過去精神疾病患者接觸經驗程度較高者,其心理健康素養較對照組高。 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健康專業族群所發展之五因素心理健康素養的量表具備良好的信、效度,此研究結果能補充並擴展現今心理健康素養之評量工具。此量表未來將可作為健康專業人員及學生之心理健康素養調查及介入研究之評估工具。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18/11/30

Keywords

  • 理健康素養
  • 精神疾病污名
  • 評量工具
  • 醫學教育
  • 公共衛生教育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