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計畫承繼近二十年來亞美研究的兩個重要發展方向,一是亞美「新形式主義」﹙new formalism﹚的崛起,另一是亞美文學跨出北美歸屬,對亞洲歷史與政治文化想像的介入。 從亞美名號在1960年代建立以來,亞美文學研究,多強調作品反映族裔歷史與追求種族平權的經驗,重視作品寫實內容多過於創作形式。不過,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形式和語言日受重視。黎慧儀在論文〈種族形式〉﹙2008﹚裡,就點明亞美研究「新形式主義」的走向,並指出這一波「新形式主義」,並非追求文學作品獨立於社會現實之外的美學價值,而是強調「形式」和意識與文化「構成」﹙formation﹚無法切割的關係。 在「新形式主義」的風潮當中,華裔加拿大作家鄧敏靈的小說《別說我們一無所有》﹙2016﹚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將古典音樂的形式溶入文學創作中。本計畫以《別說我們一無所有》為核心研究文本,意在於深究古典音樂形式和族裔歷史、人權論述結合的可能性與作用力。鄧敏靈將西方古典音樂寫入中國文化大革命與天安門事變的歷史,不僅讓古典音樂成為小說裡,成長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世代之人物情感表達與創作敘事的載體,更用小說形式模仿巴哈複調音樂的形式,探索複調音樂作為一種主體構成的模式,以及音樂演奏與詮釋過程,促成權力遞嬗、人我移情與社群重組的潛能。 為了能更深入了解古典音樂形式如何牽引東西文化建構、重構族群意識,本計畫帶入另一系列核心文本:薩伊德關於音樂的主要著述,包括《音樂闡發》﹙1991﹚、《論晚期風格:反常道的音樂與文學》﹙2006﹚、《音樂的極境》﹙2008﹚、《平行與矛盾:探索音樂與社會》﹙與巴倫波因合著;2004﹚。薩伊德是當代文學與文化論者當中,極少數鑽研西方古典音樂、發掘古典音樂形式與內涵、並在著述中不斷連結古典音樂與文學/文化議題的評論者。他討論巴哈,還有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演奏巴哈的多篇著述有助於了解《別說我們一無所有》中對巴哈與顧爾德的關注。他在1999年與猶太裔指揮家巴倫波因合作,創立「西東合集管弦樂團」,更具體地將古典音樂帶上斡旋以色列-巴勒斯坦政治與文化衝突的舞台。 簡言之,本計畫結合鄧敏靈與薩伊德對文學與音樂的論點,思考古典音樂的形式與本質、古典音樂形式在《別說我們一無所有》中的作用、古典音樂與中國現代歷史/人權和主體建構的關聯、古典音樂對亞美跨國文化想像的啟發、也思考亞洲與亞裔音樂家在當今古典音樂舞台影響力日增的文化意義。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21/07/31 |
Keywords
- 鄧敏靈
- 薩伊德
- 音樂
- 形式
- 亞美文學
- 《別說我們一無所有》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